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跳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繩的由來繩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古遠的時代,老祖宗們就拿它來記 事,用它來捆紮收穫的農作物、搬運東西,或是驅使牛馬等家畜,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而繩子在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童玩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遊戲,就叫跳繩。然而跳繩,大類而言,可分為「單人跳繩」與「多人跳繩」兩種,其歷史,單人跳繩早在南北朝時即已出現,多人跳繩則遲至明代始見記述。在古代,跳繩叫「跳百索」,這遊戲在我國起碼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孩子們在春節時興的一種遊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顧名 思義。...
推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邏輯的思考方式。由已知或假定的前提來推求結論,或由已知的答案結果,反求其理由根據。凡由因以求果、由果以因、由現象以歸其原理、以原理說明現象等,演繹、歸納、類比的思考活動,皆稱為「推理」。現運用於心理學、犯罪學、偵辦案件上,有很大的幫助。
追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究。《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贓物證見俱有了,望相公追究真情則個。」《紅樓夢》第六九回:「張華父子妄告不實,懼罪逃走,官府亦知此情,也不追究,大事完畢。」
自卑情結(inferiority_complex)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產生一種相對的自卑感。兒童會認為自己是處於弱勢地位,覺得自己身材矮小又力量微弱。自卑感的導因,可以追到器官和身體的缺陷,也可能導因於家庭缺乏慈愛關注或管教太嚴厲。每個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引導,培養自尊與自信。老師和家長可以藉由瞭解孩子的自卑情結,來理解孩子不適應行為背後的動機和目的,並以鼓勵來幫助孩子滋生出勇氣,以面對問題的方式克服其自卑情結,進而擁有自尊和自信,改善不適應的問題行為。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自卑情結英文關鍵字: inferiority complex 參考資料1. Alfred Adler (1976). 自...
追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回想、追念、追想、追思、追
探索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上探索教育會安排一系列活動學習,從暖身、建立信任活動、問題分析與解決、初級和高級繩索課程,到攀岩、溪、登山等課程。讓學生從多種體驗活動中進行自我省思,進而學習到如何突破障礙和有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探索教育具有更深層的教育意涵,它可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不只有書本學習、室內學習而已。探索教育的價值如下:1. 透過戶外學習,習得生活知能2. 落實體驗學習,創造高峰經驗3. 運用團隊學習,培養合作能力4. 展現主動學習,尋求問題解決5. 參與服務教育,激發社會責任6. 發展自我學習,找回學習樂趣探索教育活動要發揮係果...
少年矯正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營方式、師資、教材、及學生來源,與一般的公立中小學不太相同。  內容說明少年矯正學校之發展,最早可追於民國六十四年,法務部為貫徹教育刑之理念,使一時犯錯之少年受刑人有繼續求學機會,乃分別於台灣新竹少年監獄、桃園少年輔育院、彰化少年輔育院及高雄少年輔育院辦理附設補校業務,實施以來,受到法令、經費、師資、人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效果不盡理想。迨至民國七十九年,乃將原來的少年監獄、少年輔育院自行附設之補校改制,轉與所在地附近之一般國民中小學、高級進修補習學校合作,正式成立一般各級學校補校分校,實施結果,雖然較以往為佳;但是因為教...
原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推其本源。《管子.小匡》:「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
公辦民營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奏效,「公辦民營學校」的想法,也就在這股革新的潮流產生了。 內容說明「公辦民營學校」的嘗試,最早可追於1991年,美國一家私人營利公司─教育另類公司(Education Alternatives, Inc., EAI)開始在佛羅里達州(Florida)達地郡(Dade County)的邁阿密灘(Miamic Beach)一所公立小學實施。一般而言,「公辦民營學校」主要有四種模式:(一)管理合約:係由教育行政機關與民間團體簽訂合約,雙方分別就經營目標、經費、時間、條件、內容、方式、學生評量等方面達成協議,民間團體依據合約...
不可枚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勝枚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勝枚舉」原作「不可枚舉」。「枚」是計算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個」,「枚舉」即是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宋代王楙在《野客叢書》中,追一些俗語的可能來源。王楙舉出古書中的相關資料,類似的說法很多,實在無法一一舉出,也就是「不可枚舉」。後來「不勝枚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不勝枚舉」較早的書證如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七.藝文志脫漏》:「而宋人撰述,不見於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