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61 ms
共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難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難以明瞭。如:「他說這話的用意難解,也讓人聽了不愉快。」唐.白居易〈早服雲母散〉詩:「淨名事理人難解,身不出家心出家。」唐.姚合〈聽僧雲端講經〉詩:「無生深旨誠難解,唯是師言得正真。」
|
人浮於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人浮於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人浮於事」原作「人浮於食」。根據《禮記.坊記》中記載,孔子曾說:「君子能夠推辭尊貴和富有,而安於卑賤和貧困的生活,這麼一來禍亂就會減少。所以君子與其領取的俸祿超過個人的才幹,寧願使個人的才幹超過所得的俸祿。」孔子說這段話的用意是期望人們能安於貧賤、不貪求富貴、以減少禍亂。後來「人浮於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轉而用於表示人多事少。「人浮於事」的書證如《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從前就在邳州衙門,如今在兄弟這裡,人浮於事,實在用不開。」
|
耳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指聽覺神經。為六根之一。《大智度論》卷一:「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用意識聞耶?」
|
回春妙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牆頭紅杏1>暗如傾2>,檻內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綺陌斂香塵。雪霽前村。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注解〕
(1) 紅杏:紅色的杏花。
(2) 傾:倒。
|
一舉兩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戴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
遣詞立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或行文時的措辭、用意。《隋唐演義》第三○回:「你這小妮子,學得幾時唱,就曉得遣詞立意。」也作「遣辭措意」。
|
趨前退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豫恐懼,欲進又退的樣子。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我見他趨前退後,待言語卻又早緊低頭。」明.無名氏《吳起敵秦》第二折:「你著我用意迎敵,殺的他趨前退後。」
|
做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做作、裝模作樣。如:「他做派了半天,才說出真正的用意。」
|
不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二法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二,不是兩個極端,也就是唯一,絕對的。法門,指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不二法門,就是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在《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敘述眾菩薩闡發各自對「入不二法門」的見解,最後大家問文殊師利菩薩的看法,文殊菩薩認為「不二法門」就是不可用言語說明的,無法用意念去體會的,無法問答的。後來文殊菩薩轉問維摩詰的意見,維摩詰默然,一句話不說。文殊菩薩看了有所體會地說:「善哉!善哉!原來真正的不二法門是不需要文字語言來形容的。」後來「不二法門」成為一句成語,除佛經原有意思外,經常是用來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徑。
|
魚貫而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游魚首尾相接,一個挨著一個依序前進。《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七齣:「左右,舉子入試者,用意搜檢,以防懷挾,著他魚貫而進。」也作「魚貫而行」。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