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3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苦口婆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耳提面命,語重心長辨似: 「苦口婆心」及「語重心長」都有懇切勸告、開導的意思。 「苦口婆心」側重於竭盡心力、不辭煩勞地勸說;「語重心長」側重於真心誠摯、用意深遠地勸說。 苦口婆心 語重心長 辨似例句 ○ ㄨ 經過父母~的勸導,小李終於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ㄨ ○ 當年離開家鄉時,母親把玉鐲塞在我手中,並且~地叮囑我要善用它來開創自己的事業。
妙手回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牆頭紅杏1>暗如傾2>,檻內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綺陌斂香塵。雪霽前村。東君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注解〕 (1) 紅杏:紅色的杏花。 (2) 傾:倒。
一舉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戴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高奧、精微。如:「他這句話的用意很深。」
敷衍塞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樂督到任,欲以理財見長,而甘省地理民情,不甚熟悉,又欲遍墾荒田,以裕兵需,用意非不為公,而行於瘠區無益。兵餉支絀,督軍既札司委勘,司中職任度支,何敢推諉?其委札所云,不得以有為無,亦不得以無為有。委員共知其事體之難,而嚴令願為恪遵1>,委勘2>幾及年餘,始克竣事3>,半屬敷衍塞責。惟候補知縣諾穆棟額,查獲最多,且滋擾驛跕,勒索地方,州縣畏其讒毀,勢不得不厚為給予,是利未獲而害已見矣。 〔注解〕 (1) 恪遵:敬慎遵守。恪,音ㄎㄜˋ。 (2) 勘:音ㄎㄢ,考察、審察。 (3) 峻事:完工、事畢。峻,音ㄐㄩㄣˋ。
不倫不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子春的德行,所以扭曲事實加以解說,例子舉得不對,罪名也定得太過牽強,沒有達到原本彰顯樂正子春孝行的用意,反而變得十分可笑。後來「不倫不類」這句成語,就從劉知幾《史通》中的「編次不倫,比喻非類」演變成,用來形容事物不成體統。
人浮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浮於事」原作「人浮於食」。根據《禮記.坊記》中記載,孔子曾說:「君子能夠推辭尊貴和富有,而安於卑賤和貧困的生活,這麼一來禍亂就會減少。所以君子與其領取的俸祿超過個人的才幹,寧願使個人的才幹超過所得的俸祿。」孔子說這段話的用意是期望人們能安於貧賤、不貪求富貴、以減少禍亂。後來「人浮於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轉而用於表示人多事少。「人浮於事」的書證如《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從前就在邳州衙門,如今在兄弟這裡,人浮於事,實在用不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用意、主旨。如:「言近指遠」。《書經.盤庚上》:「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孟子.告子下》:「願聞其指。」
投其所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以當他們三人在稱揚孔子的時候,雖有誇大之處,卻不至於用私心,去迎合、阿附他們所尊敬的人。」孟子的用意,在於讓公孫丑了解,從這三個人所說的話,可以知道人們對於孔子的推崇。後來「投其所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迎合他人的愛好。出現「投其所好」的書證如宋.張耒〈司馬遷論下〉:「蓋其尚氣好俠,事投其所好,故不知其言之不足信,而忘其事之為不足錄也。」
不謀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先未經商量,而意見、行為卻一致。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詩人用意,有不謀而合者。」也作「不謀而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