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師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防教師課程(teacher-proof curriculum)為許多英語系國家課程改革之主軸。所謂防教師課程,指政府為確實貫徹國家發展方向之意圖,延聘課程專家設計組織完備且內容明確之課程大綱、教科書、教學指引、教學材料與評量工具,以對教師之教學提供詳盡指引,進而降低教師對課程內容與實施之詮釋和更動,以能產生相同的教育成果。一項明顯例子是195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為在太空技術方面取得領先之地位,引入學科專家於科學、數學和外語等領域,設計供教師據以施行之課程與教學活動,以避免他們因「誤教」而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因此,防教師課程就像「食譜」一樣,教師於課程發...
Kridel, C. (Ed.) (2010).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 CA: Sage.
高等師學校(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高等師學校是戰前官立的中等學校教師培養機關,和尋常師學校所負責培養的初等學校師資相對照。高等師學校依據明治十九年(1886)的〔師學校令〕而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成為新制大學創立的母體。
  高等師學校前身的師學校,是一八七二年五月於東京設立,是官立的教師養成機關。一八七五年八月,東京師學校設立了中學師學科,成為高等師學校成立的基礎。另外,一八七四年創設的官立女子師學校,於一八八五年被東京師學校合併,成為高等師學校的女子部。
  一八八六年依據〔師教育令〕,東京師學校正式改成高等師學校。起初在制度上,以培養尋常師學校的校長、教師為...
省思式師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省思式師教育是一種著重探究取向的教學實習課程(an inquiry-oriented student teaching program)。這種師資培育課程,係以美國哲學家杜威之「省思式行動」(reflective action)的概念為指導原則,開展出「省思式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的課程模式,主張教師是專業自主的決策人員,是身在現場的研究人員,必須不斷就其教學行動及相關素材,從事反省思考,以建構切合實際教學情境的知識經驗,提升符應公平正義原則的教學效能。
  傳統的師教育,泰半強調以最有效的方式,運用現成的教育學理或知識,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這種重視...
九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洪九疇是〔尚書‧洪篇〕中的九類治國大法。〔尚書〕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記載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間堯、舜、禹、湯、文、武等帝王的政治文告和聖君賢臣的佳言懿行;內容則涵蓋了天文、地理、教育、思想、典章、官制等多項領域,是研究上古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
  〔洪篇〕乃周武王滅殷之後,有感於治國常法的極待建立,以作為化民成俗的依據,故特別往見殷商遺臣箕子,訪求治道。箕子認為「天以是道畀之禹,傳至於我,不可使自我而絕,以武王而不傳,則天下無可傳者矣」。於是就為武王陳述了這篇建國君民的大則大法。「洪」是人的意思,「」是法的意思,「疇」是類的意思,「九疇」即九條治國大法,乃帝王...
-再教育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再教育策略」係指經由組織規的改變以及組織成員的再教育活動,使得學校組織本身即具有變革能力的一種變革策略。這種變革策略是以提高學校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帶來學校組織自發性、本土性、持續性的變革為基礎。
  欽恩(Robert Chin)和班尼(Kenneth D. Benne)認為「規-再教育策略」是建立在對組織和組織中「人」的了解,而不是把組織當作是一個與人無關的創造物,因此和「實徵-理性策略」以及「權力-強制策略」有很大的不同。它係植基於下述兩個假設之上:(1)組織規構成成員行為的基礎;(2)變革係來自一種再教育的過程,在過程中,新規用以取替被揚棄了的舊規。...
中等師學校(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師學校(以下簡稱中師),是屬於中等專業教育性質,用以培養小學和幼兒園師資的學校。中師的主體是培養小學師資的師學校和培養幼兒園師資的幼兒師學校,以及一些民族、外語、算術、體育、技術、特殊教育等師學校。
  中師按其學制分為三年和四年兩種,均招收初中畢業生和同等學歷的社會青年,其任務是培養小學和幼兒園師資,兼顧培訓小學和幼兒園在職教師。
  中師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領導,並依隸屬關係由省、地兩級分級管理。省直屬中師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其餘中師由地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
  中師的規模一般不少於十二個班,不超過二十四個班,每班約四十人。另外,為了研究...
  師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是大陸地區為培養學前教育的專門人才而在高等師院校內設置的一種專業。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1)專科教育,培養職業高中幼師班專業課教師及縣、區以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修業年限一至二年;(2)本科教育,培養幼兒師學校專業課教師及其他幼兒教育工作者,修業年限四年;(3)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高等學校教師及幼兒教育科學研究人員,修業年限三年。課程設置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類;其中必修的有政治、外語、體育等公共課,生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統計學、中外教育史等專業基礎課,以及學前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兒童衛生學、學前教育研究方法、學前比較教育學、幼兒園各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禮法、規矩。《南史.卷二六.袁湛傳》:「愍孫峻於儀,廢帝裸之迫使走,愍孫雅步如常。」《隋書.卷七五.儒林傳.馬光傳》:「然皆鄙野,無儀,朝廷不之貴也。」
2.風采、風。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儀清冷,風神軒舉。」
  南京特殊教育師學校是大陸地區建立的第一所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的中等師學校。該校於一九八二年籌建於南京市螺絲橋街,一九八五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根據當時教育部的規定,該校負責培養全國特殊教育的小學師資,學校設盲童教育、聾啞兒童教育以及弱智兒童教育三個專業,學制四年。招收初中畢業生。每年招收盲童教育、弱智兒童教育各一個班,聾啞兒童教育兩個班。每班最高限額四十人。學生由各省、市、自治區選送,畢業後回原地區工作。學校的課程設置分文化課、特殊教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術課三類,其中有特殊學校語文、數學、常識等及其教材教法,現代化教學手段、特殊教育學、特殊心理學、眼耳神經和精神醫學基礎、職業技術教育及語言聽...
  南京師大學附屬中學校址在南京市察哈爾路。前身身為三江師附屬學校。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張之洞創設。
  南京師大學附屬中學數度易名。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三江師附屬學校改為兩江師附屬學校。民國六年(1917)改為南京高等師學校附屬中學,於八年(1919)同時隸屬於東南大學,至十二年改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十七年改稱國立中央大學實驗學校。當時校址均設在四牌樓大學部內。抗日戰爭爆發,校址遷貴陽馬鞍山,改為國立第十四中學,並在重慶和沙坪壩設有附中和分校。三十五年(1946)三校合併遷回南京現址,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一九四九年改為南京大學附屬中學。一九五二年改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