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17 ms
共 9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聽途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道聽塗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先河。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
|
反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夕陽反照。《山海經.西山經》:「是神也,主司反景。」唐.錢起〈觀村人牧山田〉詩:「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也作「返景」。
|
同歸於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歸於盡」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獨孤及〈祭吏部元郎中文〉(據《全唐文.卷三九三.獨孤及》引)昨日經過,遽成疇昔,何變化之速,乃至於是!視不及瞬,言不及息,嗚呼元君,今已返於機。夫彭祖1>、殤子2>同歸於盡,豈不知前後相哀,達生者3>不為歎。公齒髮未老,官途方半,相視而笑,冀前路各有所展。豈圖間闊數日,而死生間之。 〔注解〕
(1) 彭祖:古長壽之人,相傳活了八百歲。
(2) 殤子:未成年而死之人。
(3) 達生者:通達生命的人。
|
鳴鳳山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條位於苗栗頭屋鄉境內的前清時代古道。這條從清朝就已存在的山徑,是先民往返於現今的頭屋鄉與獅潭鄉的重要道路。可由苗栗或獅潭方向循苗二十二號鄉道前往鳴鳳山古道。古道西邊入口,位於苗二十二號鄉道頂點的鳴鳳山雲洞宮左側。
|
三絕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3) 〈彖〉:十翼之一,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文字。
(4) 〈繫〉:十翼之一,闡釋易經卦辭之義。
(5) 〈象〉:十翼之一,爻象的釋辭。
(6) ...
|
銜石冤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精衛填海」之典源,提供參考。 《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1>,其上多柘木2>。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3>、白喙4>、赤足5>,名曰精衛,其鳴自詨6>。是炎帝7>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8>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9>于東海。 〔注解〕
(1) 發鳩之山:山名,地約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為太行山分支。
(2) 柘木:古植物名。今之柘木為桑科柘樹屬,落葉灌木或喬木。樹皮灰褐色,長刺。葉子具柄而呈卵形或橢圓形,可以養蠶。花排成列,成頭狀花序。果實如桑葚,圓形。樹幹質堅而直,是貴重的木材。柘,音ㄓㄜˋ。
(3) 文首:有花紋的頭。文,音ㄨㄣˊ。
(4) 白喙:白...
|
太空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探測太空的科學。近年來發展迅速,除了已有各種不同用途的人造衛星和登月的太空船外,還發射了可重覆往返於太空間的太空梭,為人類了解太空、征服太空的目標推進了一大步。
|
背邪向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
餞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饋贈程儀給即將遠行的人,或以酒食為之送別。《新唐書.卷二○六.外戚傳.楊國忠傳》:「出有賜,曰『餞路』,返有勞,曰『軟腳』。」
|
中央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大學之一。民國四年創建於南京。前身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抗日戰爭起,遷校重慶。抗戰勝利後,遷返南京,大陸淪陷後,校務中斷,五十一年在臺復校,六十八年恢復「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名。現址在桃園市中壢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