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965.54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保境息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衛國土,使人民安居樂業。《周書.卷二九.列傳.劉雄》:「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明史.卷三二四.外國列傳五.占城列傳》:「王能保境息民,則福可長享。」
天下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世界的人民。《老殘遊記》第一八回:「他總覺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
如雷在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申包胥報到時,申包胥即說:「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蒙秦王憐憫,發兵相救,有勞元帥領兵前往,真是楚國人民的萬幸!」這裡就用了「如雷貫耳」來稱讚姬輦名氣很大。因為這句成語是用來讚頌他人的聲名,所以常和「久聞大名」、「久仰大名」連用。
血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傷亡很多的激烈戰爭。[例]這兩國之間的血戰,使人民遭受了莫大的苦難。
富國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富有,人民生活安定。《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民田適治,河隄亦成,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如裴耀卿、劉晏、劉巽數君子,便時利物,富國安民,足為世法者也。」
民心趨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心意的傾向。如:「施政當以民心趨向做參考,否則容易背離民意。」
百無一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遭受摧殘,或事物遭遇變化,使得舊貌完全改觀,毫無遺留。《三國演義》第六回:「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盡為瓦礫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
還珠合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合浦珠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時合浦郡內產珍珠,居民從海港中採集珍珠,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食為生。之前在此任職的官吏,大多貪汙不法,將人民採集的珍珠,幾乎據為己有,也因為濫採,珠蚌後來都遷移到別處。導致合浦郡再也沒有生產珍珠,人民因此無法維持生活,於是,路上到處都可看見因為飢餓而死的人。後來孟嘗到此任職,一改之前的弊端,推行教化,端正風俗,一年之後,珠蚌再度回來,合浦郡又恢復盛產珍珠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亦用於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大政方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施政的大方向。如:「現今我國的大政方針,在於建設自由、民主以及富而好禮的社會。」
釁發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