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7.06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則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默不語。《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只見那絲客人,眼兒紅紅的,在前艙裡哭。鳳四老爹同眾人忙問道:『客人,怎的了?』那客人只不則聲。」《紅樓夢》第一五回:「正在得趣,只見一人進來,將他二人按住,也不則聲。」也作「不作聲」、「不做聲」。
為難之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到難以應付的地方。如:「他對這件事應該表示意見卻不作聲,必有為難之處,你就不要再為難他了。」
銜聲茹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吞聲屏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抑止呼吸不作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東廊僧吞聲屏氣,潛伏暗中,向明窺看。」
鳴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揮鞭作聲。唐.李白〈行行遊且獵篇〉詩:「金鞭拂雪揮鳴鞘,半酣呼鷹出遠郊。」宋.張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詞:「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淡煙衰草有無中。」
不做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默不語。《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文若虛只不做聲,一手提了包裹,往岸上就走。」也作「不則聲」、「不作聲」。
嘿嘿無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默不作聲,不說一句話。《文明小史》第二七回:「他表兄覺著口氣不對,有些難受,便亦嘿嘿無語。」也作「默默無語」。
喬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裝模作樣,故作聲勢。《醒世姻緣傳》第一四回:「昨晚那六十兩銀子,原恐怕他喬腔,就要拿出見物來買告,見他有個體面,不好當面褻凟。」
唅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口作聲。《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諸王傳下.文帝諸子傳》:「又聽事上有二大白蛇,長丈餘,唅唅有聲。」
打牙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下兩道齒列碰擊作聲。比喻顫抖。如:「明明已是春天,怎麼還冷得叫人直打牙戰。」「因為中風,他的嘴巴無法闔攏,不斷地打牙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