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14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唱三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人唱而三人隨著發出讚嘆之聲,予以應和。《文選.陸機.文賦》:「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唐.李善.注:「唱,發歌句者;三歎,三人從而歎之。」也作「三歎」、「一倡三歎」。
增強論(reinforcement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在以後重覆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個體在學習情境中,偶然出現某種反應,而反應後帶來滿意的結果,這個行為結果即稱為增強物,而增強物的出現,會增加個體以後在同樣情境下重複表現該反應的機率。簡單來說,增強的行為指的就是增加往後在同樣情境下某行為出現的頻率或持久性,換言之,當我們看到一個行為是持續發生或者隨著時間而增加,我們可以猜測這樣的行為結果對他而言應可得到某種增強。而增強作用又可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兩類。斯金...
從眾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見的就是選舉:很多選民會在不曉得該投給哪一個候選人的情況下,選擇將自己的票投給大眾所期望的候選人,從而增加他們真的勝出的機會。舉例而言,如果在一個無法被驗證的民意調查中,透過非正當的手段提高某政黨的民意調查。那麼信任此民意調查的中間選民會認為該政黨的獲選機率高而將自己的票投給該政黨。如此一來,若是該信任該民意調查的中間選民數量在一定的比例以上,有可能因此影響選舉的結果。 社交從眾行為和性別沒有差異從眾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當一個人的行為被接受和認同,他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當自己的行為與別人一致時,又會有安全感。人是嚮往安...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dilemma-based teaching)目錄1 定義2 起源與發展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呈現道德兩難(dilemma)的題材,激發學生討論,從而改變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層次和道德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法。 起源與發展此法則理論,主要來自皮亞傑(J.Piaget)道德發展理論和郭耳堡(L.Kphlber)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從不關切任何規範(無律期),到懼怕權力和權威而遵守規範(他律期),最後發展到能自動遵守規範和表達他所認定的規範...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議題,從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阻礙人權發展的因素,建構一個美好的社會。進一步來說,藉由人權教育的實施,加強對人權的意識、瞭解、尊重、包容,而能致力於人權文化的建立,共同推展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合作。人權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不斷地探索尊重人類尊嚴和人性的行為法則,促使社會成員意識到個人尊嚴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並能加強種族、族群、宗教、語言群體之間的瞭解、包容與發展。由此可知,「尊重」與「包容」是人權的基本概念與核心價值;互惠的權利與責...
認知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   所謂認知類型(或「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是指個人在面對問題情境時,經由知覺、記憶、思維等內在心理活動從而處理與組織訊息時,在行為上所表現的一種習慣性特徵。認知類型所指者是外顯行為。分為場獨立型及場依賴型。 內容   在實驗心理學上,對認知類型研究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魏特金(Witkin,1975,1977)。魏特金最初的研究,乃是起於軍事上的需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駕駛員常因在雲霧中機身翻滾而喪失方向感,因而造成失事。為減...
三寸之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寸不爛之舌」之典源,提供參考。 ◎1《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3>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4>。毛先...
鄙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庸俗淺薄。《儒林外史》第八回:「當下酒過數巡,蘧公子見他問的都是些鄙陋不過的話。」
2.自稱淺陋的謙詞。《後漢書.卷五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劉瑜》:「臣瑜自念東國鄙陋,得以豐沛枝亂,被蒙復除,不給卒伍。」
3.醜陋。《西遊記》第一回:「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
4.簡陋荒僻。金.王若虛〈鄜州籠興寺〉:「鄜為州在深山窮古間,荒涼鄙陋。」
5.卑賤、低微。如:「他雖出身鄙陋,卻懂得力爭上游。」
汙名化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居住於非洲地區人民,在經歷過去長久的殖民統治之後,內化了白人殖民者對於非洲黑人的道德與價值教化,從而發展出白人或白人文化即等於高尚的印象,而黑人或黑人文化就等於低下的心理意識與潛意識。 參考資料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註2:謝世忠著,《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1987)
丈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長老或老成的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