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7.49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嵌綠松石面紋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是一件稱為「鉞」的兵器,它的其中一端是弧形的刀刃,另一端可以加上長長的把柄,方便在戰爭時砍殺敵人,造型和斧頭非常類似,主要盛行在商代後期到西周早期這段時間。   能夠持有鉞的人通常具有極高的軍事統御權力,所以它不只是一件兵器,也代表了持有者尊榮的地位。尤其這件器物上還鑲嵌著美麗的綠松石,更增添了它的華美和貴重價值,可見它不是真的要被使用在戰場上,而是使用在禮制儀式上,藉此顯示這件器物的主人有何等尊貴的身份。   除了綠松石之外,這件器物上還裝飾有商周時代最常見的紋飾-面紋。這種抽象的紋飾是古人想像出來的神話動物,可能是在宗教儀式中做為和鬼神、祖先溝通的媒介,也可能是做為貴重的青銅禮器的守護神,有避邪驅鬼的作用。當時的人們費盡心思克服工藝技術的困難,將這種紋飾大量地鑄造在銅器上,正透露出他們對神靈的敬畏心情,以及對祭祀儀式的重視態度。  
嬌黃錐拱面紋鼎 「周丹泉造」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鼎式爐身,口沿飾雙立耳,底接管狀三足,足壁飾泥條。通體罩施嬌黃色釉,釉質透亮,側視微現五彩光澤。爐身前後兩面劃面紋,間飾以金錢紋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為本院典藏唯一刻有周丹泉款識的作品。周丹泉活躍於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善仿古瓷,能以奇木造器,同時匠心獨具也能疊石造園。據說嘉靖末年,周丹泉曾仿作一件定窯鼎爐,引起收藏界的騷動。據《韻石齋筆談》的記載,仿造之前,周丹泉先「以手度者再」,再以「片楮」摹花紋,燒造出來的成品竟與原作無纖毫差別。讓藏家唐鶴徵嘆服之餘,以「四十金」作為代價,買下偽作,作為收藏的「副本」。足見周丹泉技妙入神及其影響的層面。
葡萄紋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銅鏡鑄造精美,紋飾常帶域外文化色彩,瑞葡萄鏡正是重要代表。本鏡裝飾姿態各異的獅子與葡萄藤蔓間嬉遊的昆蟲及禽鳥,流暢華麗而連綿對稱,是西亞動植物紋與中國鏡式相融合的成果。清高宗特別製作精美書冊形式之鏡匣收藏,匣內寫實畫出鏡紋,又是新一波西風的影響。
山圓迴木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型種類,體長約10.5-11.5 mm;體型長卵形;黑色,體背暗銅色金屬光澤;觸角絲狀,末七節強烈膨大;前胸背板具密集的微細點刻。
Brontops sp. 漸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原始代表的種類大約是在始新世早期出現,大小大約只有始馬或山羊那麼大。到了漸新世時,體型越來越大,而且變的笨重,不但大於任何目前現生種的犀牛,甚至在鼻額上方進化出特殊的圓頭狀的骨質突起。 漸雷,主要是棲息在開闊林地中,以鮮嫩植物的葉為食。外型近似現代的犀牛,但體型大小卻比犀牛大很多,大小接近現在的象。鼻額部上有兩個並排相連的突起,古生物學家依據其角心表面的質地與紋路推測,可能在生存時還有粗糙的皮膚或角質物覆蓋於上,而且其雙角可能是用來求偶或打鬥。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貉,音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一丘之貉」指出自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語出《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
黔驢技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驢 之 技 | 無 計 可 施反 義 ﹕ 神 通 廣 大 | 層 出 不 窮資料來源:中國的珍禽異http://www.chiculture.net/0207/0207home/home_index.shtml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殄,滅絕。天物,鳥草木等自然界生物。暴殄天物語出《書經.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指殘害各種生物。唐.杜甫〈又觀打魚〉詩:「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宋.陸游〈廣德軍放生池記〉:「至於後世德化弗行,厲禁弗施,廣殺厚味,暴殄天物。」亦可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紅樓夢》第五六回:「若不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衣服一層,平素不肯穿一件綢衣;兄弟做了上去,請老人家穿,老人家非但不穿,反惹了一場大罵,說是暴殄天物。」
披星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呂巖〈七言〉詩其四四(據《全唐詩.卷八五七.呂巖》引)向身方始出埃塵,造化功夫只在人。早使亢龍拋地網,豈知白虎出天真。綿綿有路誰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擊劍夜深歸甚處,披星帶月折麒麟1>。 〔注解〕 (1) 麒麟:一種傳說中罕見的神。形似鹿,但體積較大;具牛尾、馬蹄,頭上有獨角。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行」、「德行」。《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