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陸九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39~1192)字子靜,南宋撫州金谿(今屬江西省)人。曾結茅講學於象山,學者稱象山先生。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辯,所見多不合。熹重道問學,主張格物窮理;九淵重尊德性,主張心即是理。九淵學說後由明朝王守仁繼承發揚,成為陸王學派。著有《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語錄》四卷。
新派武俠小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名著為新派武俠綻放了文學情思上的異彩。梁羽生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這也是梁羽生譽為開山祖師的原因。梁羽生的代表作有被改編多次的「白髮魔女傳」、近年比較受關注的「七劍下天山」,還「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 。 重要作家:梁羽生、金庸、古龍等。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90211996http://www.tangsbooks.com/bencandy.php?fid...
石川欽一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項傳統歷經80餘年,從中央到縣市都相當重視公辦美展,並轉為政府文化藝術的重要工作與現代化的象徵,繼續發揚光大。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學生也開始了一連串的美術運動。(七星畫壇、臺灣美術展覽籌備、赤陽會、臺灣水彩畫會、臺灣繪畫研究會…等)他們開始展現自己的才華,藉由美學創作在異族統治下發出來自靈魂的吶喊。 水彩畫風格--以台灣風景為主題的作品為例年輕時期在英國修習的水彩畫技巧,以及對印象派畫風的景仰,對他的作品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他擅長以畫筆補捉田園山水的景色,以精、粗、流暢的筆法,採用明度、彩度較高的色彩,從其作品中就可感受到...
剪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邵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開拓了「像數」學的領域,他「探跡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邵雍繼承並發揚了陳摶的「周易先天圖說」朱震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種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朱熹則認為邵雍傳自陳摶,陳摶亦有所承傳:“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邵雍說: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後天地之數備焉。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而演之以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於一。邵雍認為歷史是按照定數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數,用元...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業。
宏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揚光大。如:「他一生致力於宏揚博愛的精神。」
國立北港農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校列為偏遠地區農工職校,校地十二公頃,學校環境優美,建築設備日漸充實,師資陣容堅強。今後,自當愈益發揚,為國家百年大計克盡全力。目錄1 英文名稱2 校訓3 校徽4 學院系所5 校史6 參考資料 英文名稱National Pei-Kang Agricultural &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校訓創新務實 校徽兩鴿展翼為「北」海口為「港」稻穗為「農」齒輪為「工」 學院系所工業類科 化工科資訊科電機科 農業機械科機械科農業類科 畜產保健科農場經營科實用技能班綜合職能科 校...
米食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認知與喜好,以穩定食米消費,維護稻米產業與文化,自72年起積極推廣米食,81、82年擴大辦理全國性發揚米食文化活動,謹將歷年來米食推廣概況說明如下:(一)委請專家學者研究之論證:為導正國人以米食為主食的均衡營養膳食觀念,委請專家學者研究米食與人體健康的影響、米食對兒童行為的研究及營養午餐菜單設計與可行性的探討等,以印證米食對人體健康、社會層面有實質的影響。(二)舉辦米食與健康研討會、米食健康原理及烹調製作研習:透過研討會專題講座,大力推薦米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宣導米食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以研習方式讓學員實際參與米食烹調...
朱西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景,並在其中灌注個人畢生思考,討論基督教文明與中國文化融合之可能,可謂其思想之整體表現。 文學觀點以發揚中華文化精髓為己任,並致力於與西學的互通,他說:「今之文學論家多以西洋寫實主義的框架來套量中國現代文學,動輒以反映時 代與社會為放諸四海皆準的要求。不知文學自身即就是發光體,是其照亮時代與社會,豈僅是一面「象喜亦喜,象憂亦憂」,婢學夫人而無主體生命的鏡子?」 著作小說類大火炬的愛 / 短篇 / 重光文藝出版社狼 / 短篇 / 大業書店鐵漿 / 短篇 / 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