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73.09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Fritz_Perls_完形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造成難以忍受痛苦的部分自己(對此痛苦情緒的逃避)。僵局(the impasse):企圖操縱環境,以符合我們所看、所聽、所感覺、所思考及所做的決定。在此層次下,我們會有死寂的感覺或覺得一無是處。內爆(the implosive):如果充分經驗死寂,而不否認或淘哩,就會進入內爆層。藉由內爆的接觸,揭開自我防衛,接觸真實自我。外爆(the explosive):剝開內爆後,會創造外爆的狀態,脫去虛假角色和藉口,並釋放原先未了非真實的我所佔據的大量能量。接觸與抗拒接觸:接觸(contact)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條件,有效的接觸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相合、符合。《史記.卷七○.張儀傳》:「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文選.左思.三都賦序》:「風謠歌舞,各附其俗。」
言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符合。語本《管子.心術上》。[例]他把情況說得如此嚴重,未免言過其實了吧!
垃圾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擇機會四者混合而成的垃圾桶,這個機關最後所產生的決策如何,端視問題是否正好碰到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是否符合參與者的利益、以及決策者是否有機會同時發現問題與解決方案而定。此模式認為組織決策並無次序性,各決策要素間,例如問題、參與者、解決方案、選擇機會等,彼此間並無一致的邏輯演變關係,決策的形成只是機會所造成的。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 提出者 柯恩(Michael Cohen)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 1.決策行為是在一個裝有鬆散結構意見的垃圾桶中隨便抽取完成的。(...
班度拉(Bandura)自我調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erated reward and punishment);最後,表現仿效的行為,調節自身之行為以符合期望。(註1) 自我調節步驟自我調節步驟依序為:1.自我觀察 2.自我評斷 3.自我酬賞 4.自我調節以下就此四步驟簡述:一、自我觀察學生將注意力集中於正確、精準觀察自身行為,則其行為便會因此產生改變、不同。二、自我評斷將自身行為和榜樣相互比較,以自己為自己所設定的標準作為評斷基準。惟,訂定之標準需切合實際,若所訂定之標準過高,可能使學生一再遭遇失敗、挫折等負面經驗,因而大幅降低其期望水準。而了解自身能力水準的學生,通...
溝通特權(privileged_communic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權是我國助人專業人員常會遇到的倫理困境,學校輔導人員和一般諮商師都可能會遇見通報與否的兩難議題,若符合諮商專業倫理守則「保密特殊情況」的情境,助人專業人員可以直接進行必要的通報或知會,較不會兩難;但當事實情況不明確、當事人不願通報施暴者、當事人希望助人專業人員提供其改過機會、通報後可能讓助人專業人員招致麻煩等情況,較易產生通報與否的兩難議題。 參考資料1. 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
艾德華個人偏好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依這些需求理論涵義,設計210對敘述句,每對敘述句的社會其代性接近相等,受試者可從中挑選出一項最符合自己當下感受或情形的句子。而此量表最大特點為,採自比分數,也就是自比分數的參考架構是個人而非樣本,因此,每一種需求的相對優勢與弱勢是和自己的不同需求進行比較,而不是和他人的其他需求比較。15種需求包括(黃堅厚1967):1.成就(achievement,Act):盡個人努力,以求取成功,完成又意義的工作,或解決有困難的問題之傾向。2.順從(deference,Def):接受別人的建議或指示,按照規定或習俗行事的傾向。3...
合作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貫強調以學生為本位,學生要學習帶得走的能力,因此教育政策傾向以建構主義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研究者認為符合建構主義精神的教學法雖多,卻沒有一定哪一個教學法是萬靈丹,也沒有哪一個教學法最好;但在自然科學這門學科上,因為強調自我探索建構知識的精神,加上探索建構知識往往必須經過討論修正的過程,因此本單元活動研究者以「合作學習」分組上課為模組,採取『探究式教學法』來進行。 (一)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ning) 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強調學生間的合作性互動。把學生分成小組,而且各小組的成員本須共同努力完成小...
不合時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合時勢趨尚。語出《漢書.卷一一.哀帝紀》。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從資料中浮現重要步驟。紮根理論的特色在於嚴謹性與系統性,但又能從龐大的資料中,找出相較量化研究更能符合研究對象的詮釋與表徵。目錄1 意義2 使用程序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意義  紮根理論最早在1960年代由Barney Glaser和 Anselm Strauss兩位社會學家所發展出來,為一種方法論。 Strauss和 Corbin認為:「紮根理論是思考和研究社會真實存在的一種方式」(Lichtman,2010)。紮根理論的研究出自於研究者發問有關在特定脈絡中的人的問題,紮根理論的研究者為瞭解經驗的模型,而蒐集參與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