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辦成、說妥。《西廂》卷三:「願先生變雅操為和聲,以詞挑之,事必諧矣。」《鏡花緣》第一五回:「老師如攜門生信去,此事斷無不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製作陶器時所用的轉輪。《漢書.卷五六.仲舒傳》:「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
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合適、和諧。《淮南子.說林》:「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漢書.卷五六.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如魚得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
臨淵羨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雖有願望,但只憑空妄想,難收實效。參見「臨河羨魚」條。《漢書.卷五六.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明察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
集思廣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語本《三國志.卷三九.蜀書.劉馬陳呂傳.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醒、死而復生。《西廂》卷二:「夫人聞語,仆地諕倒。紅娘與鶯鶯連救,多時稍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安裝琴弦。《漢書.卷五六.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司空見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詞見怪不怪、屢見不鮮、習以為常、熟視無睹 相反詞絕無僅有、舉世無雙、空前絕後 例句在商場縱橫多年的事長先生對於人性的鄙陋早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