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3.6456 ms
共 6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李自成者,迫於飢寒,揭竿而起,固無革命觀念,尚非今日廣西會黨之儕也。」
|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書7.4 世家7.5 列傳8 外部連結9 以上資料來源 作者與成書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
|
國際不打小孩日(430_Spank_Out_Da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y),由美國終止體罰組織(EPOCH-USA)支援,藉由各種活動來向社會大眾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 發展原本僅在美國境內推動的不打小孩日,漸漸在世界各地發酵,包括臺灣、香港、肯亞、喀麥隆、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都起而響應。有的國家這天叫No Hitting Day,有的國家則是No Smacking Day,香港又稱之為「無巴掌日」。我們臺灣則在2006年正式以「不打小孩日」來響應國際,呼籲「不打小孩,以手傳愛」。 相關資料臺灣反體罰運動早在1987年開始,對兒童人權的重視與照顧,無不...
|
科層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三個階段: 傳統權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此種權威來自成員對傳統制度與傳統觀念的信仰,多半因血統與世襲制度而產生,此種權威被蕤是神聖不可侵,指可服從而不可違抗的。此權威最大詬病之處在於沒有隨著時代推演而進步,造成有才有能之人無法晉升,組織最終衰落。 魅力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此種權威來自領導者本身特殊的人格魅力對成員的吸引,領導者本身人品超群或才智優越,一舉一動無形中就能吸引成員追隨。此種權威最大的缺點在於「人在政存,人去政亡」,當具有強烈魅力的領導者離去時,組織多半...
|
根深柢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基礎堅固,牢不可拔。[例]老一輩的人有些觀念根深柢固,難以改變。
|
反向作用(Reaction_form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反向作用也稱為「反應形成機轉」或稱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所謂反向作用,是個體內心(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之觀念、情感、衝動及慾望,由於自知這些無法見容於社會,因此為防止此類具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衝動與慾望被表達出來,個體將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等型態表現在意識層面。反向作用的歷程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自己和他人皆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裡為了防止他人察覺自己有此想法與慾望,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應...
|
統整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驗統整、社會統整、知識統整與課程設計的統整(Beane, 1997)。經驗統整人類所擁有與自身及世界觀念有關的理念,其實是由其經驗中建構而成。吾人從反省自身經驗而學得的內容已變成處理未來生活中出現之個人及社會問題、議題、其他情境的重要資源。然而重點是如何統整課程經驗與知識?Beane(1997)主張透過細節的統整,即透過整體概念的組織──愈有意義、愈脈絡化、愈根植於文化、背景、後設認知及個人知識者,則愈容易被理解、學習與記憶。故認為學習是為了未來之用,要不就是為了考試用的 |
歷史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決定一致性的程度。若某依觀察者之解說與其他觀察者之解說不一致,則其證據便值得懷疑。 三、綜合資料中心觀念或概念需結合在一起,並發展期之間之連續性,若某研究涵蓋時間較長,其涉及之觀念或概念常按年代順序組織,以免混淆眾多事件間可能存有之因果關係,有時會以主題或論題安排以及提出史實。當研究者閱覽資料以及予以綜合之時,可能需要形成更多之假設或修正最初假設。如果研究出自目標的陳述開始,但不把假設與問題納入,在綜合資料時才導入假設可能是較為有利之作法。在任何事...
|
紮根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究者為瞭解經驗的模型,而蒐集參與者生活的經驗資料,為了正確詮釋参與者的想法,進行深入訪談以證實或釐清觀念。雖然紮根理論受到被研究者經驗詮釋的影響,但對研究者來說,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賦予感興趣的議題一種具系統的詮釋,而非找尋客觀的解釋方法(王文科、王智弘,2002)。 紮根理論是一種具社會批判的研究方法,為一種質性研究,並為社會現象提供一種豐碩而複雜的詮釋基模。所謂「紮根」,即是研究者先對一未知領域感興趣,並經由系統化方式蒐集資料,並以資料為本,將零星的資料歸納、整理、分析、詮釋,而聚焦形成理論(陳昺麟,2001)。 使用...
|
惡有惡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壞事一定會得到不好的報應。如:「父母從小便教導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叫我們千萬不可做壞事。」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