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9.23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起來很好。如:「中看不中用」。
中看不中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外表好看,其實無用。《紅樓夢》第三五回:「怪道有人說他們家寶玉是外像好,裡頭糊塗,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獃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視、觀賞。如:「看見」、「看戲」、「看電視」、「看報紙」、「你看到那個穿紅衣服的人沒有?」
拜訪、探望。如:「探看」、「看望」、「看病人」、「有空去看你。」
表示試一試的意思。如:「試試看」、「走走看」、「想想看」。
對人事物的認識、了解。如:「看法」、「你看這麼做好嗎?」、「我看這樣是行不通的。」
對待。如:「看待」、「另眼相看」。
診治。如:「看病」、「醫生把弟弟的病看好了。」
看不起:輕視、瞧不起。
守護。如:「看守」、「看門」、「看家」。
照應。如:「看顧」、「看護」、「看好這個小孩,別讓他亂跑了!」
白駒過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駒過隙」的「駒」指的是良馬、駿馬,「隙」則是狹小的縫隙,「白駒過隙」則指駿馬快速奔馳過,從狹小的縫隙中看去,僅能見到白光一閃而逝。此語見於《莊子.知北遊》,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其中 「郤(ㄒㄧˋ)」通「隙」,整句話則是感嘆人停留在天地間的時間如此短暫,生命消逝之疾速,就像白駒那樣快速奔馳過狹小縫隙。但另有人以為,莊子話中的「白駒」指的是白色的「駒影」,也就是日影,「白駒過郤」則是指白色的日影移動迅速,從縫隙中一閃而逝。其實無論「白駒」是白色駿馬,或是白色日影,整個詞語的比喻義都是相同的。後來「白駒過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間過得很快。例如在《三...
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末對這幾個人下了評語,認為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長才,然而追蹤、探究他們的行為舉止及其法度、標準,卻可以從中看出最後的罪過、災禍,都是由他們自己招致的。後來「咎由自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所有的罪過、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不求甚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一○.己丑館選》:「『讀書不求甚解,此語如何?』曰:靜中看書,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
信口開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生貪念,於是又逼張珪將妻子送給他,然後再將李銀匠之妻賜與張珪為妻。後來李銀匠找張珪,意外的在張珪家中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兩人相擁痛哭。張珪眼看別人夫妻重聚,而自己卻妻離子散,於是心灰意冷,將家產全數留給了李銀匠夫婦,自己則前往道觀出家去了。後來包拯為民除害,智斬了魯齋郎,李銀匠和張珪也得以發洩心裡的憤恨。包拯因此勸張珪還俗,重振家業,但是張珪卻已心如死灰,說明自己自從出家後,就再也沒想過要重回塵世的生活,儘管包拯隨口說出,瑣碎囉嗦地說了一番,也都無法說動他的心,堅決不肯還俗。後來「信口開合」演變成「信口開河」,合、河音同,「開河」大概指話如河水般洩出。所以可用來比喻隨口亂說。「信口開河」較早的...
掩耳盜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它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猛衝下來捕捉,稍微放鬆就會消失無蹤。《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宋朝蘇軾所作。蘇軾在曝曬書畫時,無意中看到文與可贈送給他的《篔簹谷偃竹圖》,因當時文同已過世,蘇軾睹物思人,便以此畫為篇名,寫下對文同的追思與懷念,文中還描述了文同對竹子的觀察及他畫竹的理論。文同和蘇軾兩人感情很好,他們是表兄弟,文同非常喜歡竹子,所以他在屋子前後種了各式各樣的竹子,無論晴雨,他都長時間的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神態。他認為畫竹之前,胸中就必須先構思好竹子的完整形象,下筆時心手相應,這樣才能把竹子的姿態、氣韻生動而傳神的表現出來。 補充相似詞:心...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