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00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何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了什麼緣故。《文選.陸機.五等論》:「然周以之存,漢以之亡,夫何故哉?」《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又不曾盤問客官出身,何故通三代腳色?」
不知何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曉得什麼原因。《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卻是這件事,偏是天下一等聰明的,要落在圈套里,不知何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原因、根由。如:「托故」、「無緣無故」、「不知何故」。《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如:「何故」、「何時」。《論語.述而》:「伯夷叔齊何人也?」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意思。《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楚辭.屈原.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滄海桑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後有延慶祖師塔,曇公不記其何代人,又不知何故陷于地中,滄海桑田,高岸深谷,信然矣。」
眾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語.周語下》二十四年.鍾1>成,伶人告和。王謂伶州鳩曰:「鍾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對曰:「上作器,民備樂2>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3>,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4>好,鮮5>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6>,眾口鑠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興焉,懼一之廢也。」王曰:「爾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鍾不和。 〔注解〕 (1) 鍾:通「鐘」。 (2) 樂:贊成。 (3) 財亡民罷:浪費金錢,又使民眾勞苦不堪。罷,通「疲」,勞累。 (4) 曹:群眾。 (5) 鮮:音ㄒ│ㄢˇ,很少的意思。 (6) 眾心成城:眾人同心,力量...
窠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陳舊、一成不變的規格模式。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二七篇之一二:「此正是順之從來一個窠臼,何故至今出脫不得!」也作「臼窠」。
槁木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1>乎﹖形固可使如槁木2>,而心固3>可使如死灰4>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注解〕 (1) 居:猶「故」。何居乎,猶「何故乎」。 (2) 槁木:乾枯的木頭。槁,音ㄍㄠˇ。 (3) 固:堅定。 (4) 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比喻頹喪或枯寂。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文伯揖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王曰:「叔氏,而忘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夫有勳而不廢,有績而載,奉之以土田,撫之以彝器,旌之以車服,明之以文章,子孫不忘,所謂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於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