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9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奉獻自己。《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漢.禰衡〈鸚鵡賦〉:「女辭家而適人,臣出身而事主。」
2.指仕宦為官。《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宣徽好生不忍,心裡要收留拜住回家成親,教他讀書,以圖出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守了一世書窗,指望巴個出身,多少掙些家私。」
3.因個人前段經歷或家庭背景而具備的身分。如:「工人出身」。《三國演義》第二回:「我與汝出身寒微,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好漢不論出身低,實不相瞞,我這賤內,就是這裡頭出身。」
4.舊稱丫鬟嫁人為「出身」。《金瓶梅》第六二回:「這小丫頭綉春,我教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
好漢不怕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有志氣的人不怕出身低微,只要肯奮發向上,終能有所成就。《兒女英雄傳》第一一回:「俗話兒說的『行行出狀元』,又說『好漢不怕出身低』,那一行沒有好人哪!」
賜進士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進士出身為科舉制度中皇帝頒賜予進士科殿試中式者的一種榮譽身分;「賜進士出身」低於「進士及第」,而高於「同進士出身」,而此身分之賜予,也有安撫慰勉之作用。如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詔賜貢士及諸科十五舉以上終場者司馬浦等一百零六人本科出身,即賜給屢試不第者一個如同科考通過的身分資格。直到宋真宗時(998~1022)才制定〔親試進士條例〕,分為五等,一、二等賜進士及第,三等賜進士出身,四、五等賜同進士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清代沿用。
行伍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人出身。《官場現形記》第一三回:「幸虧炮船上統帶趙大人是行伍出身,天生海量。」
賜同進士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同進士出身為科舉考試中皇帝賜予科考中式者的一種榮譽身分,其位階居於「進士及第」與「進士出身」之後。宋真宗時(998~1022),制定〔親試進士條例〕,分為五等,一、二等賜進士及第,三等賜進士出身,四、五等賜同進士出身。而其他諸科舉人和太學上舍生試中者,亦各試本科、上舍「同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清代沿用。
同進士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科舉及第者,按照中式等第賜予的一種稱號。《宋史.卷一五六.選舉志二》:「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第五甲同進士出身。」《明史.卷七○.選舉志二》:「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門裡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本業,熟練在行。即學以致用。如:「談到營造工程,我們老闆是門裡出身。」
好漢不論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有志氣的人不怕出身低微,只要肯奮發向上,終能有所成就。《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好漢不論出身低,實不相瞞,我這賤內,就是這裡頭出身。」
進士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清之制,通過殿試而名列二甲的舉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為同進士出身
貧寒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長環境貧苦窮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爹爹貧寒出身,又叨朝廷民社之責,須不能勾比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