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7.79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利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透過存款、貸款或投資等途徑,由母金所生的子金。《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往一回,卻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人都拼死走這條路。」《紅樓夢》第五六回:「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兩銀子的利息。」
2.錢財。《水滸傳》第四三回:「但有孤單客人經過,聽得說了黑旋風三個字,便撇了行李奔走了去。以此得這些利息,實不敢害人。」
利息支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借貸所需支付的利息金額。如:「向地下錢莊借錢,利息支出往往不堪負荷,要竭力避免。」
利息費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借貸所須繳交的利息金額。如:「若要向銀行貸款購屋,還得繳交大筆的利息費用,對上班族來說,實在是一大負擔。」
利息收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存款或投資等所收取的利息。如:「除了穩定的薪資外,他每月有不少的利息收入,可以提昇生活品質。」
普通利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計算利息時,以一整期的近似日數為分母,計息的日數為分子所求得的利息,稱為「普通利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利錢。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本金生出的子錢。如:「利息」、「利潤」、「紅利」、「高利貸」。
青黃不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
朝令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出現「朝令夕改」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點檢(清楚)。如:「清點」、「清倉」。《儒林外史》第六回:「你們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帳目,都連夜攢造清完,先送與我逐細看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