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到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等到、到了。《朱子語類.卷七.學一.小學》:「到得漸長,漸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三國演義》第一回:「到得半路,只見一簇軍馬,護送一輛檻車:車中之囚,乃盧植也。」
2.至於。常與「不」連用。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我若早有個兒子,也不到得眼裡看見如此。哎!這便是我沒孩兒的那個下場頭。」《水滸傳》第一一回:「大官人是識法度的,不到得肯挾帶了出去?」
3.倒是。《朱子語類.卷二四.論語六.君子周而不比章》:「至如小人於惡人,則喜其與己合,必須親愛之;到得無惡之人,每與己異,必思傷害之,此小人之『比而不周』也。」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七齣:「我本玉府仙姝,豈偶凡夫俗子,不如出家入道,到得討個清幽也。」
4.及得、算得。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我做官的,身上穿的是紫羅襴,……何等榮耀!你們出家的,無過是草木衣食,到得那裡!」
到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會、不至於。《水滸傳》第一一回:「大官人是識法度的,不到得肯挾帶了出去。」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到來日,我一星星奏與君王,不到得輕輕的索放了你。」也作「不到的」、「不道的」、「不道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譁」、「得饒人處且饒人」。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抵達。如:「到站」、「到校」、「堅持到底」。
往。如:「王先生已經到紐約去了。」
置於動詞後。表示結果。如:「見到」、「碰到」、「拿到」。
周到:完備沒有疏漏。如:「設想周到」、「服務周到」。
枵腹從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地獄.楔子》我不敢說天下沒有好官,我敢斷定天下沒有好衙門,何以見得?說是天下沒有好官,從古到今那些循吏傳裡的人物,是那裡來的?說是天下有好衙門,除掉本官不要說,試問那些書辦衙役,叫他們靠什麼呢?雖說做官有做官的俸銀,書差有書差的工食,立法未嘗不善。但是到得後來,做官的俸銀1>,不彀2>上司節敬3>,書差4>的工食5>,都入本官私囊。到了這個分上,要想他們毀家紓難6>,枵腹7>從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個。 〔注解〕 (1) 俸銀:作為俸餉的銀兩。 (2) 不彀:不敷、不足。彀,通「夠」,音ㄍㄡˋ。 (3) 節敬:逢年過節時奉送上司或長官的財物禮品。 (4) 書差:即書...
實事求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一層一層剝削了去,到得本官就有限了;所以反不及他做這典史的,倒可以事事躬親,實事求是。」
風塵僕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痛史》第八回:「這日到得高郵,已是黃昏時分。三人揀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風塵僕僕,到了此時,不免早些歇息。」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要義在1969年 道德思想與行動發展分期提出了著名的三期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第一期 前習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九歲以下兒童面對道德兩難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帶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凡是必先考慮行為後果是否能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只從表面行為後果的好壞。盲從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兒童之所以會服從,不是因為他確實知道它該遵守社會規範,而只表示他惟恐受到懲罰才服從的。第二階段:相...
大刀闊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獨龍岡上,是黃昏時分。宋江催儹前軍打莊。先鋒李逵,脫得赤條條的,揮兩把夾鋼板斧,火剌剌地殺向前來。到得莊前看時,已把弔橋高高地拽起了。 ◎2《水滸傳.第三四回》當下霹靂火秦明在馬上出城來,見慕容知府在城外賞軍,慌忙叫軍漢接了軍器,下馬來和知府相見。施禮罷,知府把了盞,將些言語囑付揔管道:「善覷方便,早奏凱歌。」賞軍已罷,放起信砲。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1>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 〔注解〕 (1) 催趲:逼趕、催促的意思。趲,音ㄗㄢˇ。
膽戰心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