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原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意、本旨。魏.劉劭《人物志.接識》:「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諝之權,而不貴法教之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思、想法。如:「心意」、「意思」、「意見」、「隨意」、「詞不達意」。
料想、推測。如:「意外」、「意料」、「意想不到」。
情趣。如:「古意盎然」、「詩情畫意」。
情態。如:「睡意」、「醉意」。
願望。如:「滿意」、「稱心如意」、「差強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始的。如:「原始」、「原稿」、「原著」。
未經加工的。如:「原貌」、「原油」、「原木」。
本來。如:「原本」、「原封不動」、「物歸原主」、「此事原可饒恕」。
廣而平的地方。如:「平原」、「草原」、「高原」。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
推究根本。如:「原道」。
信口開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 (3) 雲雨巫娥:雲雨,指男女歡合。巫娥,指巫山神女。見「巫山雲雨」。 (4) 段疋綾羅:原意為綢緞、絲織品。此指婦女日常瑣碎的工作。段,通「緞」。疋,音ㄆ|ˇ,同「匹」。 (5) 絮絮聒聒:形容言語瑣碎囉嗦。 (6) 張孔目:即張珪,為本雜劇中主角之一。孔目,掌管文書檔案的小官。 (7) 緣木求魚: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見「緣木求魚」。 (8) 魯齋郎:本雜劇中的主人公。仗著權勢而為非作歹,強奪人妻女,後被包拯用計斬除。 (9) 暴虎馮河:比喻人有勇而無謀。暴,徒手搏鬥。馮,音ㄆ|ㄥˊ,徒步渡河。見「暴虎馮河」。〔參考資料〕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裡...
豁然開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內容是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到了溪水源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下船,從那個洞口走進去。本來洞口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個人通過,再走幾十步,出現一個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理想世界。文內「豁然開朗」的原意是:眼前頓時開闊明亮起來。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心境忽然變得開闊暢快,亦用於形容突然領悟到某個道理。
李代桃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代桃僵」原意是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出自樂府古辭〈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殭。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大意是:桃樹生在露井邊,而李樹則生在桃樹旁邊。有蟲來咬桃樹根,結果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樹木都能以自身代替同伴枯死,患難與共,為什麼同胞兄弟卻不能像桃樹李樹一樣,顧念手足之情?這首樂府詩的作者借由李樹代桃樹死的這件事,用來諷刺兄弟間不能互助互愛。後來「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隨波逐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口蜜腹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蜜腹劍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唐書李林甫傳:「世謂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2.語譯原意是說表面上甜言蜜語,但心中計毒似劍,足以殺人。形容人表面親切和善,卻心懷惡念,時刻想陷害他人。蜜,指甜言蜜語。腹:肚子。劍,比喻惡毒的話像劍一樣可以傷人。 3.故事內容李林甫是唐朝天寶年間的宰相,是一個典型的奸臣。論才藝,倒還不錯,字、畫都還有一手。但是他做官用心陰險狠毒,平日不但不能公忠體國,好好為國家辦點事,反而一味遷就和逢迎唐玄宗的意旨。...
譬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略喻略喻是保留喻體和喻依,但省略喻詞的譬喻技巧。如:1.「人山人海」,原意為「人多如山,人多如海。」2.《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道。」是喻體,「玉不琢,不成器」是喻依。 借喻借喻是省略了「喻體」和「喻詞」,只剩下「喻依」。如:1.楊煥<夏夜>:「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用「珍珠」比喻星星,「銀幣」比喻月亮。2.顧炎武<廉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用此兩句比喻「君子處在亂世,不改變節操。」 参考資料(註一)蔡宗陽著:...
哀鴻遍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哀鴻遍野」是由《詩經.小雅.鴻鴈》:「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兩句句義擴大而來,原意是找不到棲身之所的鴻鴈,悲傷哀痛地鳴叫。又根據〈詩序〉所寫,〈鴻鴈〉一詩是用來讚美周宣王,因為在當時「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興周朝,讓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又引申為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悲慘景況。後來就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哀鴻遍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如清代湯斌〈睢沐二邑秋災情形疏〉:「歷年災患頻仍,黎民塗炭,今春賣兒賣女者,有售無受,以故哀鴻遍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