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受教     
瀏覽人次:4215 收藏人次:174991
接受他人的教誨。《戰國策.魏策四》:「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文選.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牋》:「況昉受教君子,將二十年。」
受教育權     
瀏覽人次:681 收藏人次:0
  「一個人有受教育權」這句話包含兩個意義:一說是:「個人可以自由地隨自己的意願去接受教育,別人不應該去干涉他的這項自由。」另一說是:「個人不僅有接受教育的自由,而且別人有義務提供給他所需要接受的教育。」由此可知,「受教育權」可能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權,可稱之為「消極的受教育權」,但也可能是一種積極的受益權,可稱之為「積極的受教育權」。
  精確的說,在義務教育制度下,如果所說的個人已超過受義務教育的年齡,他的受教育權就只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權,也就是說,別人並無義務提供他所想要受的教育。但如果個人是兒童,那麼他的受教育權便不僅是一項自由權,更是一項受益權。
  一般人都承認超過義...
受教育的管道{機會}     
瀏覽人次:205 收藏人次:0
  此名詞的涵義為受教育的管道/機會,包括了增加接觸合適的教育機構、教學材料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通路與機會,包含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技職教育及高等教育等範圍。人們藉由愈來愈多受教育的管道與機會,以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但也有些學者將焦點放在對於弱勢族群是否因受教育管道的增加而促進社會流動。   在臺灣,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1996 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揭櫫五大教育改革方向,其中就包含了暢通升學管道,而升學管道教育的擴張也被認為促進了教育機會均等。對於高中職入學而言,受教育的管道為推薦甄選入學、申請入學、資賦優異及特殊身分保送入學、直升入學、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分發入學及基本學力測...符碧真(2000)。教育擴張對入學機會均等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4,201-224。
    
瀏覽人次:41572 收藏人次:5830594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12040 收藏人次:5185573
收得、納入。如:「接受」、「受人之託」、「受之有愧」。
被、遭遇。如:「受寒」、「受挫」、「受害」、「受苦受難」。
容忍、忍耐。如:「忍受」、「承受」、「受不了」。
適合,表示好的意思。如:「受用無窮」。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117374 收藏人次:2093968
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艾瑞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 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
事與願違     
瀏覽人次:37106 收藏人次:2095355
參考資料〕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為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萬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其普明王白班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班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偈,言:「……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28644 收藏人次:1456705
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興盛、成功的原因。如果在邪惡的念頭和罪過發生後,再加以禁止,這時的教育就發揮不了作用,容易顯得格格不入而無法克服問題。過了應該學習的時期才去學習,即使花費相當的努力也難有成就。雜亂的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整個知識的系統性而缺乏條理。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聞不廣。對朋友怠慢就違背了師長的教導;一旦言行...
有教無類     
瀏覽人次:26469 收藏人次:1152360
無類,不分等第種類。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張「有教無類」,這句話記錄在《論語.衛靈公》中。他認為施教的對象不應該有貴賤貧富的分別,只要有心向學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門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首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來「有教無類」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因材施教     
瀏覽人次:22270 收藏人次:1373165
依據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如:「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讓資質不同的學生適性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