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36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周平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姓姬名宜臼。在位五十一年。幽王之子,幽王被犬戎所殺,諸侯迎立為王,東遷雒邑,是為東周,周室自此衰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遍、全面。如:「周遍」、「周到」、「周身」、「眾所周知」。
完密。如:「周密」、「周全」、「周詳」。
環繞區域的外圍部分。如:「周遭」、「四周」。
救濟、援助。如:「周濟」、「周急」。
星期。通「週」。如:「一周有七天」。
滿一年。通「週」。如:「周歲」、「十周年校慶」。
環繞。通「週」。如:「周而復始」。
量詞。用於計算環繞次數的單位。如:「環島一周」、「繞場兩周」。
朝代名。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主,或一種爵位。如:「王室」、「帝王」、「女王」、「國王」、「親王」、「王公大臣」。
群體的領袖。如:「蜂王」、「汽車大王」、「萬獸之王」。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棋王」、「拳王」。
泛稱國家的。如:「王法」、「王師」。
姓。
統治。如:「王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凹凸、不傾斜、無高低之分的。如:「平坦」、「水平」、「平滑」。
均等。如:「平等」、「公平」、「平衡」。
普通、尋常、不特別。如:「平凡」、「平常」、「平淡無奇」。
安舒無事。如:「平安」、「太平」、「和平」。
冷靜安定。如:「心平氣和」、「平心靜氣」。
止息、使安定。如:「平息」、「平亂」、「平定」。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又分為陰平、陽平。如「東」、「江」、「文」、「凡」等。
平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平王。參見「周平王」條。《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耳提面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所作,用以自勵之詩。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受周平王賜爵,是為衛武公。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臣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在這一段詩中,衛武公表達了他對後代子孫的關心與懇切叮嚀,他說:「這些年輕人啊!還不懂得分辨善惡得失。為了怕他們迷失方向,我不僅當面告誡他們,還用手提拉著他們的耳朵,詳細地叮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我的吩咐。」後來「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從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懇切教誨。
投桃報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所作,用以自勵之詩。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受周平王賜爵,是為衛武公。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人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衛武公在詩中自勉道:「人民都效法你的德行,所以你要使你的行為又善良又美好。你要謹慎行為,不失於禮儀,不踰越本分,不害於道理,那麼就很少人不以你做為準則了。因為人家送給我桃子,我回報他李子,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有人說小羊的頭上生了角,那就是在欺騙人了。」後來「投桃報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朋友間友好往來或相互贈答。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懾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周、鄭兩國從此交惡。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
高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十二君,歷三百五十二年,史稱「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亡國,二十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東周」。 (3) 紹膺:繼承。膺,音|ㄥ。 (4) 祉:音ㄓˇ,幸福。 (5) 三恪:周武王克殷,封前三朝的後裔以王侯名號,稱為「三恪」。一說封虞、夏、殷之後於陳、杞、宋。一說封黃帝、堯、舜之後於薊、祝、陳。恪,音ㄎㄜˋ,恭敬。 (6) 侯服:古代王城外圍,按一定距離所劃分的區域。夏制指離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
尊王攘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尊王2 攘夷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尊王春秋末年,尊尊的觀念不再為人們所信守,親親精神亦漸告式微,避難東來的周平王儘管仍是名義上的共主,卻已無法統有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者起而代之,擔負安定局面、維時秩序的任務。他們打出「尊王」的口號,以尊崇周天子為名,號召各國出席會盟。主持會盟的「霸主」儼然以封建制度的擁護者自居,盟誓之中也有「不可改換嫡子」、「不可以妾為妻」等等合於封建觀念的宣言。但是,霸主對於參與會盟的小國,需索貢獻,徵調力役,目的無非加緊控制,以增強本身實力,顯然遠離封建精神。霸主以及一些強大的諸侯日益擴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