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麼     
瀏覽人次:3680 收藏人次:0
1.感嘆副詞。如:「多麼好」。葉聖陶〈感同身受〉:「三十塊錢用一個大學畢業生,老林你想,多麼便宜的交易?」
2.疑問副詞。如:「你一小時能跑多麼遠?」
    
瀏覽人次:39667 收藏人次:9116625
細小。如:「么麼」、「麼蝨」。
麼些:民族名。居住在今大陸地區雲南省境。
疑問詞。如:「你說什麼?」
幹麼:A>為什麼。如:「你幹麼要折磨自己?」B>作什麼事。如:「你找他幹麼?」
    
瀏覽人次:14491 收藏人次:13524670
何等、如何。表疑問、感嘆的語氣。如:「多好」、「多高」、「帶大一個孩子是多麼不容易啊!」
美輪美奐     
瀏覽人次:46188 收藏人次:3660203
《禮記》是儒家一部重要的典籍,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在《禮記.檀弓下》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國趙武的新屋落成,很多大夫都前去參加落成啟用典禮;一位名叫張老的大夫說道:「這屋子是多麼的高大壯觀啊!這裡面的裝飾是多麼的美麗鮮明啊!從今以後,主人就要在這屋裡祭祀奏樂,在這屋裡居喪哭泣,也在這屋裡和宗族聚會飲宴了。」趙武回說道:「我能夠在這裡祭祀、居喪、與宗族聚會,表示我將來能夠善終,與先人們合葬於九原啊!」表面上張老是在稱讚屋宇高大豪華,實際上是在提醒趙武不可奢華太過,要適可而止。後來「美輪美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44397 收藏人次:3209384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入木三分     
瀏覽人次:41103 收藏人次:1182968
因為實在喜歡那些鵝,便答應了。寫完了,便很高興的帶著鵝回家了。其實,更高興的還是那道士,王右軍的字是多麼值錢啊!有一次,他寫字在木板上,不知為什麼,工人想把他的字擦掉,擦來擦去擦不掉,只好用刀來刮,但一直把木板刮下去三分多才刮掉。原來,他的字跡已經入木三分了,可見他寫字的工夫了。 解釋 喻文字或議論十分深刻。 詞意 相似詞:鞭辟入裡相反詞:不著邊際 例句 這幅畫像畫得維妙維肖,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31886 收藏人次:1204394
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引人入勝     
瀏覽人次:31521 收藏人次:2958812
以趣味誘人深入妙境。後指文藝作品或景物很吸引人。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例]那山崖上的奇峰怪石,是多麼引人入勝啊!
貽笑大方     
瀏覽人次:30659 收藏人次:1700648
流向東行,一直到了北海。河伯向東邊望去,只見白浪濤天,茫茫一片,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河伯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心裡覺得十分慚愧。他對著海神感嘆地說:「俗話說:『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學問,卻自以為聽到的大道理很多,沒有人能比得上。』現在的我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曾經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行,本來我還不相信,現在終於相信了。看到您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如果我不是到了您這裡,那麼我就會有永遠被人譏笑的危殆啊!」後來「貽笑大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望洋興嘆     
瀏覽人次:27882 收藏人次:539525
向東而行,一直到了北海。河伯向東邊望去,只見白浪濤天,茫茫一片,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河伯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心裡覺得十分慚愧。他仰著頭嘆息說:「我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現在看到大海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後來,「望洋興嘆」這句成語就從「望洋向若而嘆」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後人也有望文生義,誤解「望洋興嘆」為對著大洋興嘆,此解不可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