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居     
瀏覽人次:410 收藏人次:0
1.家居無事。《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
2.佛教用語。佛教規定於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僧尼外出,應在寺內坐禪修學,稱為「安居」。參見「結夏安居」條。
安居樂業     
瀏覽人次:11581 收藏人次:1461289
語本《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序》:「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各安其居而樂其業。」謂人民生活安定和樂,且喜好自己的工作。《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晏然,皆歸心於我矣。」《醒世恆言.卷六.小水灣天狐詒書》:「一家正安居樂業;不想安祿山兵亂,潼關失守,天子西幸。」也作「樂業安居」、「安土樂業」、「安家樂業」。
安居大不易     
瀏覽人次:3532 收藏人次:0
唐代詩人白居易未滿二十歲時,拿著詩文去謁見顧況,況以其名戲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七.知己》。後比喻居住在大城市裡,生活不易。清.宣鼎《夜雨秋燈錄.記李三三逸事》:「惟是長安居大不易,乃知囊內錢空,始覺舊遊如夢。」
樂業安居     
瀏覽人次:749 收藏人次:0
人民生活安定,且樂於其所從事的工作。《西遊記》第二八回:「前栽榆柳,後種松柟,桃李棗梅,無所不備,逍遙自在,樂業安居不題。」也作「安居樂業」。
結夏安居     
瀏覽人次:420 收藏人次:0
佛教規定夏季三個月內,僧眾須在寺內靜住修學,禁止外出,稱為「結夏安居」。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安居期的開始階段稱為「結夏」,結束稱為「安居竟」或「解夏」。其時間在印度約為五月至八月的雨季,在中國則為陰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
    
瀏覽人次:31617 收藏人次:5143033
平靜、寧靜。如:「安靜」、「安寧」、「安詳」、「坐立不安」、「隨遇而安」。
穩當、穩定。如:「安穩」、「安定」、「安逸」。
不危險。如:「安全」、「平安」、「居安思危」、「轉危為安」。
撫慰、使安靜。如:「安慰」、「安撫」、「安民」、「除暴安良」。
身體健康。如:「請安」、「問安」。
裝置、設置。如:「安裝」、「安電燈」、「安門鈴」。
存、居。如:「不安好心」、「安身之地」。
加上。如:「不要隨便把人安上罪名。」
何處、哪裡。如:「他如今安在?」
安非他命的簡稱。如:「吸安」、「安毒」。
    
瀏覽人次:13274 收藏人次:2934810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儲存。如:「奇貨可居」。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居士: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61382 收藏人次:4906263
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下發生大水,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於是堯派禹前去治水。禹是個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他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工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因為太勞累,以至小腿上面的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驟雨中,頭髮被烈風給吹動著,也就是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莊子.天下》文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後來「櫛風沐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31362 收藏人次:1623757
此消散,地方逐漸歸於平靜。後來匈奴又不斷地擾亂漁陽邊境,郭伋整軍待戰,以致於匈奴不敢來犯,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由於他在此地的政績極佳,潁川地區出現盜賊時,光武帝又將他派去做太守。郭伋到了潁川,招降山賊數百人,不將他們治罪,讓他們回鄉務農。所以除了潁川地區的盜賊外,其他地區的盜賊聽說郭伋的德政,都紛紛前來歸降。《後漢書》此處原文便用「駱驛不絕」來形容各地區的盜賊來降時,人與車馬來往頻繁,連續不斷的樣子。另外如《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內容則是表述東漢和帝時南匈奴的逢侯作亂,漢軍聯合烏桓、鮮卑等四萬聯軍合剿,大破逢侯於滿夷谷。逢侯便率餘眾出塞,分裂為二部,物資貧乏,加上被鮮卑攻擊,兵困馬疲,...
陽奉陰違     
瀏覽人次:30546 收藏人次:1355570
法的,要立即予以彈劾。相信從此以後,百姓只要依法納稅,就可以足不進官府,眼不見那些苛擾的小吏了。每天安居樂業,悠閒地生活,這不就是理想的社會嗎?范景文文中就用到了「陽奉陰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