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就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即使要。常與「也」結合使用,表示假設。清.李漁《比目魚》第三齣:「就要孩兒學戲,也只好在戲文裡面趁些本分錢財罷了。」
2.即將。《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你且在此住些時,只怕再來就要迷路了。」
(諺語)不要幫助壞人,因為若救了他們,反而會被恩將仇報,自招災禍。《金瓶梅》第九九回:「你如何對淫婦說倒要害我?我尋得你來不是了!反恩將仇報?常言:『黑頭蟲兒不可救,救之就要吃人肉。』」
種上蒺藜,就要扎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上有刺的蒺藜,就會扎到自己的腳。比喻惡有惡報,自食惡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如:「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來。」、「一會兒就知道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應該、必須。[例]當學生就要努力學習。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宋國人用手將田裡未長高的苗拉高,結果苗卻反而枯死了。比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典出《孟子.公孫丑上》。[例]有些父母在孩子還小時,就要求他們學習多種才藝,真是揠苗助長!
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爬到樹上去抓魚。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亡羊補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楚策四》載,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莊辛,他看見楚襄王沉迷於享樂之中,十分憂心。有一天他向襄王勸諫,說:「大王,您經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些貪圖享樂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國政,恐怕楚國就要亡國了。」襄王聽了,沒有接納莊辛的諫言,反而說:「我看你是老糊塗了,現在天下太平,怎麼可能有亡國之禍呢?」莊辛又說:「如果大王繼續與他們四位為伍,楚國必定會滅亡。如果大王不相信,就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避一段時間,看看事情會如何發展。」莊辛去了趙國五個月之後,秦國果然發兵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郢、巫、上蔡、陳等地方,連國都郢也失守了。襄王逃亡到城陽後,想起了莊辛曾經...
為虎作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後,就問獵人是怎麼回事。獵人說:「這些都是被老虎吃掉後又被控制的鬼,走在老虎前面吆喝開道的。」兩人就要獵人重新張弓搭箭,後來老虎果然來了,前爪觸到機關,一箭射中老虎,老虎就倒下死了。那些倀鬼也終於不必再受老虎控制,大家紛紛感謝獵人後就散去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為虎作倀」,用來比喻幫惡人做壞事。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加強改進。《孟子.離婁上》則是提到:「我喜愛人們,但人們卻不親近我,就表示自己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自我反省,盡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