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854.8719 ms
共 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幼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幼的孩童。如:「幼兒初期的學習,往往來自父母。」
|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會造成參加者人山人海,甚至經費不夠的結果。給餐廳服務生較多小費,換毛巾的次數就會增加。學習情境如:幼兒學說再見,拍手或食物都是增強物;學生有好表現時,老師的微笑、拍肩膀、公開鼓勵表揚,造成許多成功事例,足見成就感教學的重要性。社會學習班都拉的觀察(模仿)學習,強調環境的重要(境教),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學校的模範生選舉、杏壇芬芳錄、師鐸獎,社會的模範父(母)親表揚、好人好事表揚,就是觀察(模仿)學習的正面應用。而「上樑不正則下樑歪」、「殺雞儆猴」、「殺一儆百」,就是觀察(模仿)...
|
幼兒道德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發展是指個人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由於周圍的人、事、物等的作用,逐漸有能力辦別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的標準,進而影響其社會行為。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有三種與道德發展相關之重要理論:一是佛洛依德(S. Freud)的心理道德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Morality),二是班杜拉(A. Bandura)的社會道德學習論(Social-Learning Theory of Morality),三是皮亞傑(J. Piaget)與郭爾保(L. Kohiberg)的認知道德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Morality)。其中...
|
幼兒語言發展階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言發展的過程有一定的順序,有賴身心成熟及學習,而且不論哪一種語言,正常兒童語言發展都非常類似,在幼兒階段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學家將語言發展的順序分為幾個階段來研究,藉以詳細觀察語言發展的情況。
幼兒語言發展階段分為:(1)發音遊戲,一歲以內;(2)單字句,一歲至一歲半;(3)多字句,一歲半至兩歲,使用鬆散的句子結構,使用名詞、動詞等;(4)兩歲至兩歲半,模仿語法與語氣,學會代名詞;(5)兩歲半至三歲,學習用複句,而且喜歡用問句。 幼兒的語言發展有如下幾個特徵: 1.語彙發展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三歲至四歲是語彙增加最快的時期。2.詞類發展,以名詞最... |
幼兒生理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理發展在幼兒期是一生發展中兩個快速時期之一,包括身高、體重、頭部、胸圍、肌肉、骨骼、牙齒、神經系統等的成長。由於生理發展的迅速,增強了幼兒的學習能力,得以完成這時期中的重要發展任務。生理發展是否健全也會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生理發育不全,將影響運動機能或認知能力。
幼兒生理發展的情形有個別差異,但也有共同的一般特徵如下: 1.身體組織及結構、器官及功能在幼兒發展階段日趨成熟與精密。2.體重及身高:四個月體重是初生的兩倍,周歲為三倍,兩歲約二十五磅。幼兒期因脂肪組織不斷增加,體重因而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會因年齡增加而逐漸減慢。第二年以後身高的增長會漸快。3.身體比率:出... |
幼兒基礎體適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兒體適能幼兒教育向來備受重視,幼兒時期如同一張白紙,擁有無限的潛能,可塑性大、吸收力強。這個時期兒童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發展非常重要,把握此時期對兒童的啟發及引導並給予多方面的學習,是不可輕忽的。在幼兒教育中,遊戲教學一直被廣泛應用,許多幼稚園的課程內容,也將遊戲教學列為重要領域之一,美國幼教學者威爾曼...
|
貝莉嬰幼兒發展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莉嬰幼兒發展量表(Bayley Scale of Infant Development)1960至1970年代的歐美先進國家,因為對心智發展遲緩兒童的教育很重視,於是掀起一股嬰兒測驗熱潮,另一方面,當時對適應困難兒童的特殊教育計畫,也日益盛行。因此,在這些環境氛圍之下,一些新的測驗相繼問世。貝莉嬰幼兒發展量表,是由貝莉與其研究團隊,在美國柏克萊大學以嬰幼兒及學前兒童為對象,...
|
幼兒認知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幼兒認知基模1.1 基模的形成1.2 基模與學習1.3 幼兒教育認知基模之建構 幼兒認知基模基模(schemes)是人類思考問題的一種基礎模式,由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率先提出。認為嬰幼兒面對外在環境,即有其本能的反應,而這一套處理訊息的認知過程,則稱為基模。基模會隨著年齡及所經歷的...
|
嬰幼兒氣質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言「氣質」係指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每個孩子就展現出不同的特性,有的孩子很安靜,有些卻動個不停。 嬰幼兒的氣質表現嬰幼兒的氣質表現可分為下列九個項目:活動量:指孩子在全天活動中,所表現的動作節奏快慢與活動頻率多寡。有的孩子比較安靜,而活動量帶大的孩子,很容易出亂子或干擾到別人。規律性:指孩子的生理機能、睡眠、清醒時間、飢餓與食量的規律性。規律性可預期的孩子,父母好帶;作息不一定的孩子,可能會造成父母很大的困擾。注意力分...
|
幼兒觀察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觀察的方法蒐集幼兒的身體狀況及行為表現的紀錄,根據資料的分析來判斷幼兒之生長及發展情形。由於初生至六歲的幼兒不善隱藏、偽飾,外表的表現就是完整的真實的他,所以了解幼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觀察。有系統的行為觀察是用傳記、日記或行為的詳細記錄,紀錄幼兒在自然的生活環境中所出現的行為。最早的行為觀察報告是在一七七四年,裴斯泰洛齊(Jahann Heinrich Pestalozzi)出版了他對自已的三歲半兒子的成長紀錄。一七八七年,德國人泰德曼(Dietric Tiedemann)也出版了以自己兒子出生至三歲的成長情形。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觀察其臨床病人,產生有了關於人格發展的理...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