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7.65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文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文環,1909年生於嘉義縣梅山鄉,為日據時期重要作家、雜誌編輯。目錄1 生平2 文學創作3 著作3.1 期刊、報紙、散篇3.2 出版書籍3.3 翻譯作品4 評價5 參考資料6 外部連結 生平     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再入東洋大學文學部。1932年與林兌、吳坤煌等組「文化サ-ワル」,九月遭日警取締,因而從東洋大學輟學,自修文學之道。1933年與吳坤煌、王白淵、巫永福、蘇維熊、施學習、陳兆柏、楊基振、曾石火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純文學雜誌《福爾摩沙》,發表小說〈早凋的蓓蕾〉。  1934年《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開、展開。如:「張弓」、「張開」、「張口」。
擴大、誇大。如:「張揚」、「誇張」、「擴張」、「虛張聲勢」、「明目張膽」。
慌忙不知所措的樣子。如:「慌張」、「張皇失措」。
看、望。如:「東張西望」。
想法、主意。如:「主張」。
開張:商店開始營業。如:「開張大吉」。
量詞:A>用於計算某些可開張物體的單位。如:「一張嘴」、「兩張弓」。B>用於計算平面物品的單位。如:「一張紙」、「兩張桌子」、「三張薄餅」。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玉石雕成的圓形圈子。如:「玉環」。
圓形而中空的東西。如:「圓環」、「門環」、「指環」、「耳環」。
圍繞。如:「環繞」、「環抱」、「環島」、「環球旅行」。
指許多相關事物中的關鍵處。如:「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環。」
環境:A>環繞四周的境域。B>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的四周所接觸的各種事物狀態。如:「社會環境」、「居家環境」。
向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06。(4)《王禎和:老鼠捧茶請人客》﹝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5)《張文環:論語與雞》﹝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6)《鄭清文:三腳馬》﹝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7)《呂赫若:月光光》﹝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8)《賴和:惹事》﹝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9)《吳濁流:先生媽》﹝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10)《鍾理和:假黎婆》﹝有聲書,全文朗讀﹞。台北:遠...
呂赫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體認到做為一個殖民地子民的悲哀,從而激發更飽滿的對抗能量。1942年返台,積極參項文化運動,加入由張文環所主編的(台灣文學),並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其後亦參與台中縣籍作家張文環、音樂家呂泉生所組成的「厚生演劇研究會」,熱衷於舞台劇的編寫與演出。呂赫若在戲劇、音樂與文學各方面,才情橫溢,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1945年,戰爭結束,國民政治接收台灣,呂赫若懷抱理想,相信台灣既已脫離殖民統治,便可望有自由、尊嚴的未來,他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
葉石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5 引用參考 生平民國十四年出生台南。人稱「石濤仔舍」。因先祖經商致富,是府城有名的地主家庭,民國二十七年,考上台南州立第二中學,閱讀許多世界文學名著,尤其是法國文學、舊俄文學,同時也廣讀社會科學和社會主義。中學三年級,創作處女作『媽祖祭』投稿張文環主辦的「臺灣文學」,未蒙刊出。四年級創作『征台譚』,投稿日人西川滿主持的「文藝臺灣」,仍未獲刊出。民國三十二年,春天,中學畢業,再度寄出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這次總算在西川滿主編的「文藝臺灣」發表「處女作」,四個月後,又發表小說『春...
龍瑛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職,轉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專職從事文字工作。同年,日本於東京召開「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與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四人獲選為台灣地區代表與會,為戰爭時期最活躍的作家之一。  1943年,小說集《蓮霧的庭院》受台灣總督府阻撓,無法出版;同年又另以文學評論集《孤獨的蠹魚》出版發行。  1947年,龍瑛宗在《中華日報》任職日文版主任。不過由於當時政府逐漸緊縮日文使用空間,10月中華日報日文版即告停刊。無法適應中文書寫的龍瑛宗只得重回金融界,擔任合作金庫的行員。此間創作數量銳減,但仍有數篇日語小說發表,再委由鍾肇政譯作...
桓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常前往,與楊逵、葉陶夫婦一起勞動,暢談文學,這段經驗,對於他日後文學觀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影響。而作家張文環,也是陳千武特別懷念的文壇前輩,他的提攜與照顧,使青年時期的陳千武,毅然決然地發願走上文學之路。陳千武就讀台中一中五年級時,正好逢上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改姓名運動」,透過各種管道利誘威嚇,改台灣姓名為日本姓名,陳千武在台中一台校內開始帶頭反抗此政策,因而遭到學校以留校查看懲處,其後陳千武被記以操行成績丙等畢業,無法繼續升學。畢業後,入台灣製麻會做機械工,次年即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前後四年,經歷太平洋戰爭,並成為...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