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5.02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後設認知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布朗(A.L. Brown)的說法,後設認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也指一個人能根據學習結果和回饋而重新組織、監控和修改這些認知歷程的控制能力。教師可以透過教學而教給學生這些能力。當學生能夠根據學習結果和回饋而監控和修正某些認知歷程,便說他已具有後設認知技能。假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針對自己的閱讀理解歷程進行理解監控和自我檢核,例如在閱讀過程中,常自問「這對我而言是不是有意義」、「我所學到的東西是否足夠通過考試」等,便表示學生會使用後設認知技能。又如:個人能利用加減乘除演算原則解答數學問題,而且確實做到程序適當、方法正確及檢驗、驗算結果無誤的整個歷程,即為後設認知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幹。如:「才能」、「能力」、「能耐」、「能幹」。
有才幹的人。如:「選賢與能」、「能者多勞」。
足以勝任。如:「能夠」、「不能」、「能歌善舞」。
可以。如:「可能」、「你能幫忙嗎?」
用途、功用。如:「功能」。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位置上與「前」相對。如:「後面」、「背後」。
在時間上與「先」相對。如:「先後」、「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子孫。如:「後嗣」、「後代」、「名人之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置、安排。如:「設置」、「擺設」、「設備」、「陳設」、「設施」。
建立、制訂。如:「建設」、「設防」、「設限」。
籌劃。如:「設計」、「設法」。
假想。如:「假設」、「設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手藝。如:「技巧」、「技藝」、「技術」、「技能」、「身懷絕技」、「一技之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識、分別。如:「認識」、「認字」、「認人」、「辨認」、「認路」。
表示同意、接受。如:「認可」、「承認」、「認錯」、「認輸」、「認罪」。
當作、以為。如:「認為」、「錯認」。
沒有血緣關係而結成親屬。如:「認乾媽」、「我想認你的小孩當乾兒子。」
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知覺、記憶與運用訊息的歷程,包括注意力、記憶、知識呈現、問題解決、決策、語言溝通等。
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有效運用專門的技術和能力.
目錄1 起源2 問題導向學習之內涵3 問題導向學習之理論基礎與學習模式4 問題導向學習教學設計 起源問題導向學習始於1950年代美國的Case Western大學及1960年代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 (Barrows & Tamblyn, 1980),立基於發現學習 (discovery learning) 與個案研究 (case-study) 之根基上,為學習者開創了更適切的學習目標,並在1970到1980年間漸漸推廣到其他國家。且其應用的範圍很廣,舉凡商業、法律、教育、土木工程、倫理課程等,幾乎無所不包。 問題導向學習之內涵根據Nash之看法,問題導向學習根植於五個重要之假設...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