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思毅力。如:「心志不堅的人,是很難有大成就的。」《三國演義》第五五回:「盛為築室,以喪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
調和心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和心志」是指調整偏差個性,保持內心的均衡和諧,使心志趨向積極的一面,以養成健全人格。這句話是出自〔韓詩外傳‧卷二〕;文中記載孔子曾說:對貪圖美味、希求逸樂的人,要培養他為人著想的仁愛之心;對貪圖安適、厭惡勞動的人,要教導他認真莊重的生活態度;對表面上喜好爭辯而內心怯懦、缺乏信心的人,要教導他果敢的勇氣;對耽溺於聲色等感官享受的人,要教導他分辨事情分寸和是非的能力。所以「調和心志」就是糾正人格偏失,導向健全發展,是德行教育的基本原則。
  孔子本就主張因材施教,對弟子們不但教以仁義禮等道理,更常常依照他們的個性,隨時予以鍼貶和鼓勵。上述的幾種人性表現,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都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臟:內臟之一。主管體內血液循環的器官。
思想、意念。如:「愛心」、「良心」。
腦海。如:「心思」、「心想事成」。
感情、情緒。如:「心情」、「心平氣和」。
物體的中央、內部。如:「圓心」、「掌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意向、抱負。如:「志向」、「立志」、「志願」、「志同道合」。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辟入裡」。見「鞭辟入裡」條。 01.宋.朱熹〈答范伯崇書〉其八:「凡事自立章程,鞭約近裡,勿令心志流漫,其剛大之本乎!」 參考詞語︰鞭擗向裡注音︰ㄅ|ㄢ ㄆ|ˋ ㄒ|ㄤˋ ㄌ|ˇ漢語拼音︰biān pì xiàng lǐ釋義︰猶「鞭辟入裡」。見「鞭辟入裡」條。 01.宋.張栻〈答胡季隨書〉其七:「近來士子肯向學者,亦時有之,但實作工夫耐久者極難得也。且是要鞭擗向裡,如此下工,方自覺病痛多耳。」 參考詞語︰鞭辟著裡注音︰ㄅ|ㄢ ㄅ|ˋ ㄓㄨㄛˊ ㄌ|ˇ漢語拼音︰biān bì zhuó lǐ釋義︰猶「鞭辟入裡」。見「鞭辟入裡」條。 01.清.李顒《二曲集.卷三.常州府武進縣兩庠彙語》:...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栗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解釋狙:猿。狙公,養猴的人。芧:橡子,或說栗子。本意用以比喻愚者之昧於審辦,而巧者之工於設辭。但是後世轉移其義,現今多比喻心志不堅,操守不定,一時這樣,一時那樣。 故事戰國時代的宋國,有一個很愛養猿猴的人不但猿猴養的多,連猿猴心意都有都瞭若指掌,大家都稱他「猿猴先生」。猿猴有一樣,和猿猴先生相處久了,很得猿猴先生的歡心,所以雙方處的很開心。只是猿猴數量增加很快,猿猴先...
任重道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重道遠」即責任重大,要走的路途又很遠,見於《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話。曾子為孔子學生,以發揚孔子仁道為己任,而關於孔子仁道的詮釋,或說愛人,或說忠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談行仁,其基本的精神都是必須「兼善天下」。曾子覺得這個任務十分艱鉅,並且一旦擔負起,便至死方休,所以他感慨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不能不使心志寬廣堅忍,因為他負擔著重責大任,而且要必須行走極遠的路程。後來「任重道遠」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長期肩負重大的任務。
循序漸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句下宋.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清史稿.卷四四三.于式枚傳》:「惟在朝廷本一定之指歸,齊萬眾之心志,循序漸進。」也作「循次而進」。
莫衷一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三.落英》〈離騷〉1>:「夕餐秋菊之落英。」註者聚訟2>,莫衷一是。 〔注解〕 (1) 〈離騷〉:為《楚辭》的一篇,戰國時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懷王,因讒言被流放,憂愁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2) 聚訟:眾人爭論。
唯唯諾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子認為這種「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的人,總是非常順從,從不違背主子的心意,但這樣反而容易迷惑心志,使人無法分辨真假與是非,為人主者不可不察。後來「唯唯諾諾」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順從而無所違逆。「唯唯」與「諾諾」四字連用,更能描摹出不加思索,連聲稱是的依順模樣,如《醒世恆言》卷二:「他思念父母面上,一體同氣,聽其教誨,唯唯諾諾,並不違拗,豈不是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