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0.61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訓誨指導。如:「教導有方」。《紅樓夢》第四五回:「依我說,奶奶教導他幾板子,以戒下次,仍舊留著纔是。」
諄諄教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懇切耐心的指導、教誨。如:「師長多年來諄諄教導,才使我們有今天的成就。」
自我教導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教導訓練是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所創立的一種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其基本假定是: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決定了他們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事。人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也就是所謂的內在語言,內在語言可分為三類:行動式的自我教導(例如告訴自己「今晚我一定要讀完這本書才能睡覺!」);因應式的自我教導(例如「別急!慢慢來!」);評量式的自我教導(例如「我做得真不錯!」)。這些內在語言若屬於正向,可以協助個體做正確的評估,並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負向的內在語言則否,且可能造成個體的不適應狀態。而自我教導訓練的目的即在促使個體了解其負向內在語言對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學習修正自...
教導型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型組織目錄1 定義2 教導任務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由提奇與柯漢所提出,主張組織領導者應該扮演一個有效的指導者,更應該作為一個有效的老師,認為應該將個人學習與經驗心得教導給組織成員,從而培養各層級的人員,讓組織更加強大,更加緊密。在此組織當中,領導者發揮引導動力或是引擎的作用,位組織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亦或是培養出自我的領導接班人。也就是說,能扮演”亦主亦師”角色的領...
教導的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葛拉松(A.A. Glatthorn)於所撰〔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一書中,認為古德拉(J. Goodlad)的課程分類概念仍不太理想,於是進一步將課程區分為六類:建議的課程(recommended curriculum)、書面的課程(written curriculum)、支持的課程(supported curriculum)、教導的課程(taught curriculum)、測驗的課程(tested curriculum)和習得的課程(learned curriculum)。
  教導的課程乃教師於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所傳授的課程,可由觀察者對教...
教導主任(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大陸地區,教導主任係校長領導下分掌教育與教學工作的管理者及具體組織者。一般在中學、師範學校和中心小學設教導主任一人。
  一九五三年三月和七月,由政務院分別頒布〔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和〔師範學校暫行規程(草案)〕,規定設教導主任一人,在校長領導下負責計畫、組織、檢查全校教育、教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實習和生活指導事項。教導主任一般應兼課。由校長提請省、市教育廳(局)任命。此項規定一直延續至今。不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多由新設政教處管理。任命權也下放,一般由校長任命。
教導性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教導」(instruction or teaching)是施教者有效地影響學習者達成預期目標的歷程;教導是師生交互影響、多向溝通、共同參與,以及學生自動學習的活動。因為影響教導成果的變項極多,涉及到各種不同的學科,故教導不僅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藝術。教師扮演教導性角色,運用專業影響及教導活動中適當的師生行為,增進教學效果並達成教育目標。現代教師在教室中必須協助學生社會化,評鑑學生成就,並兼顧社會需要和學生才能,從事適度的選擇,務使學生將來能各適其所,充分發揮其潛能。教師扮演著重要的教導性角色。
個別教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別教導是指以一位或一小群學生為對象的一種個別化教學;此法常用於彌補大班級教學之不足,以幫助需要補救教學和無法接受傳統的教學的學生。此外,對於有特殊需要或因生活情況的限制,無法參與正常的學校教學者,也可用個別教導來進行補救教學。
  個別教導適用於各年齡層的學生,尤其在小學階段最為常見。以個別教導進行教學時,教導者稱為教師(Tutor),受教者稱為學生(Tutee)。教師可為私人雇用的教師、自願者、學校的助理、父母親或監護人、甚或一部電腦或其他的教學機器。教師的年齡、能力、專長的學科、背景或人格特質未必與學生相同,也未必能如學校裡的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獎賞或必要的諮商。在高中階段以...
〔格楚德如何教導其子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格楚德如何教導其子女〕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n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的討論教育文集,於一八○一年出版。由於他的〔賢伉儷〕一書出版後反應良好,於是他再繼續撰寫有關教育的文章,取〔賢伉儷〕一書中的女主角格楚德(Gertrude)為書名,但書中卻是以第一人稱的「我」(ich, I)出現,與對方,即 「朋友」(Freund, friend)為討論的對象。直接進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的討論,其討論的方式為書信體裁,目的在於引導母親們如何去教導他們的子女。該書是他離開「新村」(Neuhof)到「伯格道夫」(Burgdorf)辦學時教育心得的表達。<...
蘇格拉底式個別教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教學心理學家柯林斯(A. Collins)以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的教學原則,發展一個智慧型電腦家教(intelligent computer tutor),其表現就如同一位專家蘇格拉底式教師一樣。這種專家蘇格拉底式個別教導以提供特定的事例來讓學生做預測,藉著小心呈現的特定事例,來幫助學生使用邏輯推理而能歸納出因果關係、以及這些事例所根據的原則。如要幫助學生學習種植稻米的原則時,教師常常必須使用一些教學策略或蘇格拉底式對話,來讓學生發覺到自己想法的錯誤,而終於歸納出一些重要原則出來。如說,學生最初可能以為只要有水便可以種稻,教師便可以使用誘陷策略誘使學生做不正確的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