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54.0778 ms
共 7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死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喪失生命。《淮南子.泰族》:「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三國演義》第二二回:「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
|
死亡本能(Thanat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依德目睹恐怖屠殺和破壞行為,他感受到個體人格中存在著侵略、自我毀滅的本能,並此稱之為死亡本能。在佛洛依德的時代,死亡本能已是引人爭議的觀念,經常被視為反生物學及特異反應的悲觀主義。受死亡本能慾望所驅使的表現,衍生出攻擊驅力(aggressive drive),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轉向外界的替代客體所發展出的形式。包括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體育運動與戰...
|
原因別死亡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界衛生組織依疾病的種類製訂出國際疾病死因分類表。各國依此,統計出原因別死亡人數,並依死亡人數計算出原因別死亡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一年內由於某一原因死亡的人數/年中人口數×100,000 原因別死亡率是指每十萬人中,在一年內因某一原因而死亡之人數。此率可以看出總人口因某一原因所致的損失之一總括性指標。因此成為許多疾病或傷害的防治計畫基礎,也是這些計畫成敗的評價基準。 |
死亡與瀕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死亡是指因為細胞的新陳代謝發生不可恢復的變化所引起的生命終止現象。死亡的發生不僅是生理事件,還有社會及心理層面的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醫學知識及維生設備的進步,死亡的定義也因而不同。一九六八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醫學科學委員會規定死亡的標準為:對環境失去一切反應、完全沒有反射和肌肉張力、停止自發性的呼吸、動脈壓陡降和腦波平直。我國醫師公會也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十月發表「腦死即死亡」的聲明。
對每一個人而言,死亡代表消失或轉變到一個新的存在狀態;死亡會造成經驗的中斷、放棄心愛的人、離開未完成的工作及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也可以說死亡對人類的最基本意義就是失落,意味著一種喪... |
死亡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學者班司理(Bensley)於一九七五年指出,死亡教育是一種探討生與死的關係之教學歷程,此歷程包括文化和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了解,並希望透過對死亡的研究而能使學習者更加欣賞生命,且將這種態度表現在行為中。寇里雪(Kurlychek)於一九七七年將死亡教育界定為:「死亡教育是一個歷程,以增進個人覺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並且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課程,以幫助學生檢視這件事實,並統整於個人的生活之中。」
死亡教育的課程,以美國發展最早。一九六三年美國學者富爾頓(Robert Fulton)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正式開設第一門「死亡教育」課程。自... |
十大死亡原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大死因〞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國際疾病死因的分類表,分類疾病的類別並統計疾病別死亡人數,再按照死亡人數或死亡率最高的順序排列,將死亡率最多的十項疾病列為十大死因。
十大死因廣受矚目,也是各級衛生機構和醫藥界的工作重點,因為十大死因在國民健康評價上有兩個重要意義: 1.十大死因的疾病種類與其順位會隨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情形而改變。由這些疾病的種類和其配列順位,可以判斷一個國家發展到什麼程度。2.由十大死因的疾病性質與其死亡率多少,可以瞭解國民健康程度與衛生需要的內容。以台灣地區為例,民國四十一年時,十大死亡原因依序為胃炎(含十二指腸炎,腸炎及大腸炎)、肺炎、... 十大死亡原因簡稱十大死因,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國際疾病死因的分類表將疾病加以分類,而統計出某地區或國家疾病別死亡人數,選擇死亡人數最多的十個疾病項目,按照死亡人數或死亡率最高的順位排下來而製成。
十大死因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健康程度最敏感的指標,在評價國民健康狀況上有兩個意義:(1)因為十大死因的疾病種類與其順位隨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之情形而改變,由疾病種類和其所排列的順位,可判斷該國發展的程度。(2)由其疾病性質與其死亡率多少,可了解國民健康程度與衛生需要的內容。 根據民國八十三年(1994)的衛生統計,臺灣地區的十大死因是:(1)惡性腫瘤,(2)腦血管疾病... |
年齡別死亡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一年齡層在特定一年內的死亡率,通常以每千人的死亡數來表示,其計算方式如下:
年齡別死亡率=(一年內某一年齡層所有死亡數/該年某一年齡層平均(年中)人口數) × 1000‰ 一般年齡別死亡率在5~12歲左右的年齡層最低,在嬰幼兒以下年齡層,隨年齡減少而遞增,在青少年以上年齡層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
死因別死亡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一地區,某一段時間內,全人口當中死於某種疾病的所有死亡率,一般以每10萬人口為單位。其計算公式如下:
死因別死亡率=(一年內死於某種疾病的所有死亡數/該年平均(年中)人口數)× 100,000/十萬 例如,台灣地區民國83年(西元1994年),排名十大死因中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其死因別死亡率即為110.48/每十萬人口。 |
粗死亡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粗死亡率一般簡稱為死亡率,它和粗出生率同為人口動態的重要因素,也是採用較粗略的資料,使得大多數國家可以取得並計算,以便比較。其計算方法為某一國家或區域內在一年中之死亡人數除該國或該區域年中人口總數,再乘以一千。可以公式表示如下:
粗死亡率=(一年內死亡人數/年中人口總數)×1,000 粗死亡率的缺點是容易受到人口年齡組成的影響。當人口趨於穩定時,死亡率會在千分之十左右呈微幅波動。而年輕且衛生環境進步的人口,其死亡率則會低於千分之十。一般農業社會或生存及衛生環境較差之人口,其死亡率會高達千分之四十或以上。碰到天災、戰爭、疫病時,死亡率還會再增加。 |
死亡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的死亡人數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