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8.83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名。民俗舞(Folk Dance)基本上為一種「民眾舞」(Dance of the People),與宗教祭典舞蹈、宮廷貴族舞蹈或劇院中職業性的舞蹈,均有所不同。民俗舞屬於傳統與慶典性之舞蹈,並屬於鄉村中所通行之紀念慶典之舞蹈。過去,民俗舞幾乎完全在露天表演,並充分顯現其鄉土風格,為一種地方性之舞蹈,具有其地方背景,文化特質,而非學術性的,亦無任何學院派之傳承問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蓋爾人民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蓋爾人(Gaels)指的是蘇格蘭或愛爾蘭的塞爾特人(Celts),這些人操蓋爾語(Gaelic)、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Gaelic)、愛爾蘭語(Irish)及曼克斯語(Manx)。此詞原蓋爾文字作「The Dannsahd Gael」。許多蓋爾人的傳統舞蹈現今已過時,且乏人問津,但若仔細研究仍可發現一些過去的蛛絲馬跡,如某些舞蹈形式及舞蹈旋律仍可發現它存在於現今的吟頌調與民歌中,且可配上舞蹈。有一些傳統舞蹈改成現代名稱,現列出其中一些蓋爾語之原文:Dannsahd An Dubh Luidnach(青春舞蹈,抹泥而舞),Dannsahd Na´am Boc (公羊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英國民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塞梭.夏普(Cecil Sharp)的說法,英國的民俗舞蹈主要包括了劍舞、摩里斯舞(Morris Dance)和鄉村舞蹈三大類,教會舞蹈並未被列入其中。夏普表示,劍舞與摩里斯舞在歐洲廣為流傳,1812年至1820年左右,隨著華爾滋與方舞傳入倫敦,鄉村舞蹈逐漸沒落,不過在英國鄉村的傳統節慶中,仍可看到摩里斯舞與劍舞,至1920年開始,鄉村舞蹈才在有心人士的重視下,再度復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喬治亞民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區舞蹈名稱。主要的特徵是男子氣概的呈現,形式是以簡單的陽剛動作進行。帕爾查(Partsa)是二十至三十個男性所跳的圓舞,隊形從一個圓圈變換成二個圈。卡爾土里(Kartuli)是以求婚作為基礎模式,是種高雅、有禮貌的雙人舞。達賽拉尼(Dhzeirani)是由八個男人及一個女孩表演的,女孩對所有的人作賣弄風情的模樣,卻不擇其中之一為伴。在婚禮舞蹈中,以歐塞提安瑟門德舞(Ossetian Semed)最為吸引人。克蘇爾(Khessur)是二個男人比劍決鬥的舞蹈。可魯米(Khorumi)意為男人圈,是種戰鬥舞。而梅克賀德-魯里(Mekhed-ruli)是種模仿騎馬者用哥薩克人的軍刀砍殺敵人的舞蹈。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匈牙利國家民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51年,當時團員共有三十二位,其中有十四位舞者來自吉普賽的管弦樂手與五位民族音樂家。舞者均來自於「匈牙利芭蕾舞團」民俗舞蹈組,及國內的傑出舞蹈家。舞團以演出具該國民族色彩的傳統民俗舞蹈與土風舞,配上以手工精製的舞蹈服裝,充分表現了匈牙利的多采多姿的文化與風情。舞團經常巡迴演出,包括四大洲,並已至四十多個國家演出。
舞團簡介。
瑞蒙阿布珊民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菲律賓的舞團,成立於1975年,團長為瑞蒙.阿布珊(Ramon Obusan)。阿布珊曾於1964年加入菲律賓百雅尼漢舞團(Bayanihan Philippine Dance Company),其在菲律賓大學主修人類學時,即對舞蹈非常有興趣;並至各群島採風,蒐集了很多有關菲律賓各個部落的民俗歌謠、服裝、樂器、文物等,經過拍攝、紀錄與整理,以結合舞蹈、音樂、戲劇演出,致力發展與保存菲律賓的文化與傳統。舞團曾至東南亞、歐洲、南太平洋等地演出,為菲律賓的舞蹈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第八屆亞洲藝術節節目冊198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土民情。如:「風俗」、「習俗」、「入境隨俗」、「移風易俗」。
一般的、普通的、大眾化的。如:「通俗」、「俗套」、「俗文學」。
不雅、不入流的。如:「俗氣」、「低俗」、「鄙俗」、「俗不可耐」。
平凡的、平庸的。如:「庸俗」、「俗人」、「凡夫俗子」。
泛指塵世人間。如:「俗世」、「俗緣」、「俗念」、「還俗」。
民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百姓的風俗習慣與傳統,包含建築風格、日用器物形式等物質文化,以及民間故事、俚語、宗教儀式等非物質文化。《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順府地方,毗連四川,苗漢雜處,民俗渾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