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6.18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滋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長。《紅樓夢》第五六回:「園子裡花木也可以每年滋長蕃盛,你們也得了可使之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事物兩端間的距離。如:「這條路長二十公里。」
指事物的距離、高度大。與「短」相對。如:「長跑」、「長途」、「長橋」、「長人」、「那件衣服太長了!」
時間久遠。與「短」相對。如:「長夜」、「長久」、「長期」、「天長地久」。
好處、優點。如:「長處」、「各有所長」。
專精的技能。如:「專長」、「特長」。
年紀大、輩分高的人。如:「尊長」、「師長」、「兄長」。
排行最大的。如:「長子」、「長孫」、「長媳」。
主管、領導人。如:「部長」、「首長」、「校長」。
年齡高出他人。如:「他長我一歲。」
生長、發育。如:「成長」。
生成、生得。如:「她長得很美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長出。如:「滋長」、「滋生」。
怙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畫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語本宋.晁補之〈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經營似春雨,滋長地中綠。」比喻處事有定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但是看承暉的精神,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也作「成竹在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延伸、滋長。如:「蔓延」。《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繁殖、滋長。《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戰國策.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聚精會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袁甫〈右史直前奏事第二劄子〉:「而中外多事,蠹弊滋長,因循歲月,未臻厥成,其故何哉?君臣之間,聚精會神之意常少,而事物之來,敝精勞神之患常多,此正今日之大病也。」
氾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比喻事物不正常或過度擴散滋長。如:「毒品氾濫」。
興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滋長、興旺。漢.桓寬《鹽鐵論.國病》:「沛若時雨之灌萬物,莫不興起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