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6.22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煙火向上冒。《說文解字.屮部》:「,火煙上出也。」
2.用煙燻。《詩經.豳風.七月》:「穹窒鼠,塞向墐戶。」唐.李商隱〈無題〉詩四首之一:「蠟照半籠金翡翠,麝微度繡芙蓉。」
3.(煙、氣等)侵襲。如:「臭氣人」。《樂府詩集.卷六五.雜曲歌辭五.南朝宋.鮑照.苦熱行》:「瘴氣晝體,菵露夜霑衣。」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腥臊。」
4.用香料塗身。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之。」
5.一種烹飪方法。以松枝、木炭、茶葉等的火煙燒烤食物,使其具有特殊的風味。如:「魚」。
暖和的。如:「風」。
和悅的。參見「」條。
窒息而中毒。如:「小心不要被煤氣著了。」
聲名狼藉。如:「這個人都了,誰也不願與他共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一種思想、品行、習慣等所濡染而漸趨同化。如:「受到王老師長期的陶,使她變得熱愛書法、國畫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南風。亦指和暖的風。《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何謂八風?……東南曰風。」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f446a_.gif;文〉:「若水傳帝,風御民;重光所集,世載於陳。」《石門文字禪.卷二.&f16ad_.gif;巽中》:「風度南枝,餘芳委紅綠。」
氣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炙天空。形容威勢極盛。氣焰天比喻人的氣勢如火焰般逼人。《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一一.雙忠記.巡守雍丘》:「獨不見氣焰天,誰敢當。」《孽海花》第五回:「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諾;氣焰天,公卿倒屣。」
火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到煙火的燻烤。形容非常炙熱乾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香與色。元.張養浩〈毛良卿送牡丹〉詩:「栽培宜訝天上種,染不類人閒株。」
2.陶沾染。宋.葉適〈謝景思集序〉:「俊筆湧出,排迮老蒼,而不能受俗學染。」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一一.談藝一.粵詩》:「君鄉東粵,人才最盛,正以僻在嶺海,不為中原江左習氣染,故尚存古風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香料染。宋.歐陽修〈荷花賦〉:「覆翠被以香,然遲燈而照浦。」
2.一種焚燒之後會使人聞到而暈厥的香。如:「盜賊常利用香來使人失去知覺,以便下手。」
三浴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次沐浴,三次香。以表待人極為禮貌與尊重。唐.韓愈〈答呂醫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之。」也作「三釁三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身心行為對心識的影響作用。《大乘止觀法門》卷二:「隨對者,即喻淨心體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習,隨其別,現報不同也。」《成唯識論》卷二:「依何等義立習名?所、能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火煙直上雲霄。比喻勢力強盛。《呂氏春秋.審應覽.離謂》:「毀譽成黨,眾口天。」唐.杜甫〈遣興〉詩五首之一:「北里富天,高樓夜吹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