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8.55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233~305)字濬沖,小字阿戎,西晉臨沂人。為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司徒,而於朝政無所匡救。性貪吝,田園遍諸州,皆自核計。卒諡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主,或一種爵位。如:「王室」、「帝王」、「女王」、「國王」、「親王」、「王公大臣」。
群體的領袖。如:「蜂王」、「汽車大王」、「萬獸之王」。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棋王」、「拳王」。
泛稱國家的。如:「王法」、「王師」。
姓。
統治。如:「王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兵器。《禮記.月令》:「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漢.鄭玄.注:「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2.兵車。《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唐.柳宗元〈嶺南節度饗軍堂記〉:「其大小之戎,號令之用,則聽于節度使焉。」
3.兵士。《易經.同人卦.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國語.吳語》:「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
4.軍旅。如:「投筆從戎」。唐.皮日休〈白門表〉:「監戎者以聞。上赫然大怒,命大將職正其罪。」
5.戰爭。《書經.說命中》:「惟口起羞,惟甲冑起戎。」《新唐書.卷一二二.魏元忠傳》:「是知大將臨戎,以智為本。」
6.泛指西方的少數民族。《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7.姓。如漢代有戎賜。
大。《詩經.周頌.烈文》:「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漢.毛亨.傳:「戎,大。」
你、汝。《詩經.大雅.民勞》:「戎雖小子,而式弘大。」漢.鄭玄.箋:「戎,猶女也。」
信口雌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孫盛《晉陽秋》(據《文選.卷五五.劉峻.論五.廣絕交論》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2>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3>」。 〔注解〕 (1)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意有不安:話說得不合意,不妥切。 (3) 口中雌黃: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四三.王戎列傳》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名人。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許多人追求名利、攀附權貴,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不願同流合汙,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而「竹林七賢」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中嵇康的兒子,嵇康因罪被懲治,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而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山濤以「父子罪不相及」為由,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惠帝時,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不幸落敗,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穀物瓜果的種子。如:「菜種」、「種籽」。《詩經.大雅.生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𦬊。」《晉書.卷四三.王戎傳》:「家有好李,常出貨之,恐人得種,恆鑽其核。」
得意忘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載,晉代的文學家阮籍,是個性格豪放、不拘禮教的人。他博學多聞,也有為國效力的壯志。但因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無法一展抱負,對統治者的作法也相當不滿。於是隱居山林,不參與任何事務,平常不是閉門讀書,就是遊山玩水,也常和嵇康、王戎等幾個好友在竹林裡喝酒、彈琴、吟詩、喧鬧,而有「竹林七賢」之稱。興致高昂之時,常常手舞足蹈,大叫大笑,忘了自己。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 李邕是唐代知名的書法家,他學習晉代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筆法,筆力雄健勁拔,善寫行楷,自成一格。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剛開始接觸李邕的字時,並不十分欣賞他的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猛獸大聲的叫。如:「河東獅吼」。《晉書.卷四三.王戎傳》:「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唐.杜甫〈復陰〉詩:「江濤簸岸黃沙走,雲雪埋山蒼兕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旁邊。如:「兩側」、「隨侍在側」。《晉書.卷四三.王戎傳》:「嘗與群兒戲於道側。」
麈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麈的尾毛做成的拂塵,可用來驅趕蚊蠅。《晉書.卷四三.王戎傳》:「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