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4.6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了解、明白事理。《宋史.卷四三三.儒林傳三.林光朝傳》:「然未嘗著書,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
2.能以自己的口語、文字或其他符號,將已知的事實與原理、原則作成解釋,稱為「理解」。
閱讀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心理學家大多認為閱讀理解是複雜的認知歷程。蓋聶(Ellen D. Gagné)認為閱讀理解的歷程包含四個階段:一是解碼(decoding),二是文字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三是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四是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解碼意指將文字辨識出來,主要的解碼歷程是比對(matching)與轉錄(recoding)。比對是指見字形直接觸接字義,不必經過發音歷程;轉錄是指看見字形後必須透過字音的轉介而間接觸接字義。文字理解包含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
閱讀理解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閱讀理解策略(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Goodman(1967)認為「閱讀」是指「個體重新建構作者以印刷文字編碼訊息的歷程」。而所謂「策略」是指「為達成某種目的所採行的方法手段」;因此「閱讀策略」則是「為了重新建構印刷文字編碼訊息所採行的方法手段」;Richek,Caldwell,Jennings,Lerner(l996)認為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可以激發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比較主動積極的運用...
自我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層生態學者如Bill Devall與George Sessions等所提倡的一種規範:人應該達到自我理解。自古以來,希臘哲學家、基督教、佛教、浪漫主義、以及馬克斯主義都曾強調,「認識自己」是構成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謂「認識自己」指的是,人透過自我檢查,超越表面的、瑣碎的、暫時的慾望與信念,發現或看到自己真正的本性。深層生態學者相信,人的自我理解就是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們的本性不是孤零零、毫不相干的個體,而是與自然界其它的部份並沒有本體上的區隔;我們是由「我們與自然界的其它部份之關係」所構成的。(參見『整體主義』)。
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解事理的能力。如:「他的理解力很強,一點就通。」
理解監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解監控是指讀者覺察自已閱讀的歷程,知道自已閱讀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的達到閱讀的目的。其歷程包括:設定目標、選擇策略、檢核目標和釐清文義混淆之處。所以理解監控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技巧之一。
  為了達到有效的閱讀,讀者要先設定閱讀的目標,並選取適當的策略。如想知道何謂「後設認知」,就從書後的索引去找這個關鍵字;如果要瀏覽一篇文章,就先看標題。至於目標檢核則是根據閱讀目標來檢視執行的效果,如想知道美國獨立戰爭是何時發生的,那麼讀了之後,要反問自己能否說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時間。又如閱讀目的在準備考試,讀完之後,自已能否回答所預擬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如遇到語意不清...
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床醫師為了解病因,而對病人所做的解剖。主要目的是根據病人的內臟病理變化,來說明臨床症狀與機能變化。
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事情未發生前根據預兆所作的理解
課文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文理解指閱讀者閱讀課文能了解課文內容之意。有三種知識對有效的閱讀理解是必須具備的:(1)內容知識:閱讀者應具備有關的先前知識並會加以運用;(2)策略知識:在閱讀時能做推論及運用文章結構來確定重要的訊息;(3)後設認知知識:在閱讀時能監控是否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在增進上述課文理解的知識的方案中,較為有名的有下列五種方案;
  1.SQ3R:羅賓遜(C.S. Robinson)建議訓練學習者使用五個步驟來閱讀新的文章。瀏覽(survey)、提問(question)、細讀(read)、背誦(recite)、復習(review)。在瀏覽的階段,閱讀者要先概覽課文以擷取文章...
不可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用常理去判斷、接納。如:「對於這麼小的事,生如此大的氣,簡直不可理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