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7.9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皮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珍貴動物的毛皮製成的外套。如:「近來,動物保護意識抬頭,很多人不再穿著皮裘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如:「皮膚」、「表皮」、「樹皮」、「獸皮」。
泛指如皮般薄片狀的物體。如:「膠皮」、「鐵皮」、「豆腐皮」。
皮革製成的。如:「皮鞋」、「皮箱」、「皮包」、「皮帶」。
脾氣頑劣不聽話。如:「頑皮」、「這小孩好皮!」、「你別再皮了!」
物體的表面。如:「皮相」、「書皮」、「封皮」。
有彈性的。如:「皮球」、「皮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皮衣。如:「輕裘」、「貂裘」、「皮裘」。唐.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宋.劉克莊〈苦寒行〉:「十月邊頭風色惡,官軍身上衣裘薄。」
野人獻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冬天只有填著亂麻的冬衣可以穿著勉強過冬,到了春耕時,就獨自曬太陽取暖。他不知道天下有寬廣大廈和暖室可住,也不知道有絲綿袍和皮裘可穿。於是回頭跟妻子說:「曬太陽的溫暖,沒有人知道;我如果把這個方法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同鄉的富人聽了告訴他說:「從前有個人把野菜推薦給有錢人吃,有錢人吃了以後,不是嘴巴覺得刺痛,就是肚子受害。大家譏笑他,罵得那人慚愧不已。你就跟他是同一類的人!」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野人獻曝」,用來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
無所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慎:劉師培以為「慎」是「誠」字傳鈔之誤,「誠」與「成」通。 (2) 狐裘尨茸:狐狸皮所做的皮裘,毛很雜亂。尨,音ㄇㄥˊ。尨茸,雜亂的樣子。 (3) 三公:指晉獻公、公子重耳、公子夷吾。 (4) 適:古音ㄉ|ˊ。專主。 ◎2《左傳.宣公十二年》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加在皮裘外面的長衣,相當於現在的披風。《孟子.公孫丑上》:「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獻曝之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獻曝之忱2 出處3 釋義4 相似詞5 造句 獻曝之忱春秋時代,宋國有一個種田的鄉下人,他一輩子都過著很簡樸的生活,住的是竹寮茅屋,穿的是破舊的粗布衣服;城市裡的高樓大廈,有錢人船的棉襖皮裘,他從來就沒有機會見過。冬天來了,天氣相當的寒冷,就算增添一些衣物,仍然抵擋不住冬天寒風的吹襲。即便使用烘火爐,仍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而作罷。等到天氣晴朗了,這位鄉下人總算可以取暖了,於是坐在門前曬著太陽,相當的輕鬆愉快。他認為這個禦寒的秘訣,是他經過多年體驗得來的心得發現。有一天他對他的老婆說到,曬陽光取暖這個方法,他人還不知道...
野人奏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野人獻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冬天只有填著亂麻的冬衣可以穿著勉強過冬,到了春耕時,就獨自曬太陽取暖。他不知道天下有寬廣大廈和暖室可住,也不知道有絲綿袍和皮裘可穿。於是回頭跟妻子說:「曬太陽的溫暖,沒有人知道;我如果把這個方法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同鄉的富人聽了告訴他說:「從前有個人把野菜推薦給有錢人吃,有錢人吃了以後,不是嘴巴覺得刺痛,就是肚子受害。大家譏笑他,罵得那人慚愧不已。你就跟他是同一類的人!」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野人獻曝」,用來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
不知所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慎:劉師培以為「慎」是「誠」字傳鈔之誤,「誠」與「成」通。 (2) 狐裘尨茸:狐狸皮所做的皮裘,毛很雜亂。尨,音ㄇㄥˊ。尨茸,雜亂的樣子。 (3) 三公:指晉獻公、公子重耳、公子夷吾。 (4) 適:古音ㄉ|ˊ。專主。 ◎2《左傳.宣公十二年》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莫知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慎:劉師培以為「慎」是「誠」字傳鈔之誤,「誠」與「成」通。 (2) 狐裘尨茸:狐狸皮所做的皮裘,毛很雜亂。尨,音ㄇㄥˊ。尨茸,雜亂的樣子。 (3) 三公:指晉獻公、公子重耳、公子夷吾。 (4) 適:古音ㄉ|ˊ。專主。 ◎2《左傳.宣公十二年》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