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真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實誠懇。唐.盧群〈淮西席上醉歌〉:「衛霍真誠奉主,貔虎十萬一身。」
真誠相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真實誠懇之心與人相處。如:「他們坦率、樸實,與你又是真誠相見,還有什麼好不放心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在、不虛假的。如:「真實」、「真正」、「真心」、「真人真事」、「千真萬確」。
非常、確實。如:「真好」、「真快樂」、「真喜歡你!」、「他說得真有道理。」
清楚、明白。如:「看得真」、「聽得很真!」
自然、本性。如:「天真」、「本真」、「率真」。
原來的樣子。如:「寫真」、「傳真」、「失真」。
仙人。如:「太乙真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誠的涵義通常指「不自欺」,亦「不欺人」,據〔大學‧傳六章‧釋誠意〕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以「毋自欺」解釋誠字,因為人要修養自己的品格,就要先從本身做起,不欺騙自己,是誠最基本的工夫。以「不自欺」開端,然後到不欺人,才是有始有終的誠。〔大學〕中從意識到身修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能夠一秉至誠,才能「誠於中,形於外。」全然不欺,稱為慎獨。人若能從不自欺進而不欺人、不欺物、不欺天,即是致誠。
  荀子也說君子以誠費心,尤以致誠為甚,〔不苟篇〕載:「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誠既如此可貴,如何才能致誠?朱熹對「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
虛與委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真誠相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蹊,小路。全句指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豔,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於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也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該取法於「道」,強調人心的自然與自發,不應該受到過分干涉,並且應該消除戰爭,揚棄奢靡,引導人心回到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與心境中。他著有《老子》一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篇和德篇,故《老子》又稱為《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多字,但內容廣泛,由養生修身,乃至治國用兵,均有極為精闢的論述。在《老子》第一五章中,老子形容古代的有道之士,高深得令人無法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勉強來描述,可以說他謹慎小心得像要渡過冬天的河水,警覺戒備得像要防守四鄰的窺伺,拘謹恭敬得像個賓客,和藹可親得像冰塊融解,敦厚質樸得像塊未經雕琢的素材,渾然融合得就像激濁的江水,心胸開闊得像空曠的山谷。像這樣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夠去...
愚公移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北山愚公苦於家門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攔出路,因而率領子孫挖掘土石,決心鏟平二山。後天帝為其真誠所感動,於是命夸蛾氏二子背負二山,移去他地。見《列子.湯問》。後以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艱難,自能成事。如:「這件事確實不易,但如果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怕不會成功嗎?」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誠的、內心的。如:「衷心」、「衷情」。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加以真誠,連金石都會為之開裂。用以勉勵人只要有誠心,沒有辦不成的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貞心不寐,死後重諧。」也作「精誠所加,金石為虧」、「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