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豎起來的大石塊或木柱。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拴綁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說文解字.石部》:「,豎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2.刻上文字或圖案的石塊,豎立起來作為標誌,或紀念之用。如:「界」、「里程」、「紀念」。
3.文體名。刻在石上的文詞,用以頌揚功德,或記載死者的行誼等。如:「北魏嵩高靈廟」、「東魏敬史君」。
4.刻的書法資料。指將的正面(陽)、背面(陰)、兩旁(側)、上頭(額)、下座(趺)上面的文字搨摹下來,以供書法臨寫。如:「禮器」、「曹全」、「北魏張猛龍」。
有口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的嘴,都如記載功德的石。比喻人人稱讚、頌揚。《老殘遊記》第三回:「老殘道:『宮保的政聲,有口皆,那是沒有得說的了。』」
里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可以作為標誌的事件。如:「公司今年開始拓展海外據點,是邁向國際化的重要里程。」
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到處都是稱頌的聲音。《紅樓夢》第九九回:「自從老爺到了任,並沒見為國家出力,倒先有了口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刻的統稱。方者為,圓者為碣,後多混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自後漢以來,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水滸傳》第一回:「照那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的口頭傳頌,有如文字鐫刻於石。語本《五燈會元.卷一七.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後比喻眾人的口頭稱揚。《老殘遊記》第一八回:「那知道未及一個時辰,已經結案,沿路口嘖嘖稱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書法家留傳後代的書法,刻於石者稱之為「」,寫於紙絹者稱之為「帖」。後世用版刻或石刻翻刻前人墨跡的拓本,也稱為「帖」。如「淳化閣帖」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拓印刻、金石文物時,用木槌均勻輕輕拍打拓紙,使顯出字形的過程稱為「拓」。也作「打」。
嬰幼兒發展里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嬰幼兒發展里程1.1 一個月1.2 滿三個月1.3 七個月1.4 十二個月 嬰幼兒發展里程發展里程是指幼兒成長至特定年齡時,所能掌握的能力或動作。這些動作乃容易察覺,並反映嬰兒在發展階段所能學會的綜合能力。就有關幼兒發展的描述,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大肌肉動作: 運用大肌肉群組進行坐下、站立、走路和跑步等保持平衡及轉換姿勢和動作。小肌肉運動: 運用雙手進食、繪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質刻。上有文字或圖案,可供紀念或作為標誌。如:「這座廟的建造經過全刻在廟前的石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