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719 ms
共 1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制的儀式。《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國語.楚語下》:「禮節之宜,威儀之則。」
|
叩首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貫道的道場禮節以叩首禮節為主,十八代祖張天然也因之訂定〔暫定佛規〕以敘明之。他在〔暫定佛規〕序文中說明:「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為本;聖人之教,以禮門義路為先。」依此開出生命虔誠的一貫道禮節,以期上可通達天道,歸根返本,下可安頓生命,立己成人。
叩首禮節,依「暫定佛規」所示,含有「謝恩禮」、「參駕辭駕禮」、「接駕送駕禮」、「燒香叩頭禮」、「大典暨年節禮」、「紀念禮」……,如再依因應普渡收圓之事實,則亦包括「辦道禮節」、「薦拔禮節」、「結緣禮節」……。如是諸多叩首禮節的進行,旨在普令有緣生命時時還原出「良心善性」,啟發出「仁心義行」,進而全命契應天道天命-「明明上帝」。 |
禮節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官員間於年節時互送禮物。如:「年節時,禮節往來是免不了的。」
|
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行為準則與規範。[例]禮俗、禮儀、禮節
|
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禮儀。如:「禮節」、「繁文縟節」。《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
繁文縟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繁縟的儀式禮節。也作「繁文末節」、「繁文縟禮」。
|
克己復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晉書.卷四六.李重傳》:「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巖穴,或隱跡丘園,或克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
|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理仍然深具價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興盛、成功的原因。如果在邪惡的念頭和罪過發生後,再加以禁止,這時的教育就發揮不了作用,容易顯得格格不入而無法克服問題。過了應該學習的時期才去學習,即使花費相當的努力也難有成就。雜亂的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整個知識的系統性而缺乏條理。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
|
小時了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 相似詞聰明反被聰明誤、恃才傲物、少年得志 相反詞好酒沉甕底、大器晚成 例句光是有聰明的天賦是不夠的,還需要勤學篤行的態...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