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82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美的感覺與體認。
美感經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感經驗意指人類對於美和藝術的感應,是十九世紀以後美學中最重要的課題。在此之前,雖未使用這個名詞,但對美感經驗加以探討者仍不乏其人,如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艾利基納(Johannes Scotus Erigena 815~877)、聖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225~1274)等均是。不過美感一詞是晚至十八世紀,才由包姆伽頓(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1762)提出:他認為感覺的認知(cognitio sensitiva)就是美的認知,因此,他提出了認知的美(cognitio aesthetica)簡稱美(...
美感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感發展」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一支,自一九六○年代之後,許多心理學家投入此一學術領域的研究,其中較著名的有加德納(Howard Gardner)和帕森斯(Michael J. Parsons)兩人。
  以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為首的一群研究人員,包括韋納(E. Weiner)和凱薛(M. Kircher)等人,一九七○年代起進行一項大規模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稱之為「零計畫」(Project Zero),而美感發展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一九七三年,他們抽取一百二十一個四至十六歲的晤談對象,進行開放性的晤談。每一個受試者都出示他們所畫的一幅畫、讀一首詩和演奏一首曲子,然後接受一...
培養兒童生活美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養兒童生活美感 一、美術比賽只是推展兒童美術教育手段而非目的兒童美術應該是小朋友生活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過去曾經長時期重視臨摩的技法,後來轉變為以兒童為本汶讓他們畫出心裡真實的感受,這其間的過程當然不是蹴幾可成,政府及民間都辦了不少寫生、徵畫比賽來推動兒童美術,但卻使得很多家長老師誤以比賽為目的來教導兒童作畫,其實比賽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至於小朋友畫的好壞,家長與老師也應當以平常心看待,不要拿他和別人比較,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繪畫與創作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讓孩子的身心得以舒展,同時也能藉此建立親子或同學...
美感判斷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感判斷力」是運用反省來衡量或界定自己主觀內在美感的心理歷程或能力。「美感判斷力」一詞,出自康德(Imm. Kant)一七九○年所發表的〔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一書,但早在他任科尼希堡大學邏輯教授的〔邏輯講義〕第八十一節中,就已清楚分析過「判斷力」的意義:判斷力是尋求普遍與特殊之間關係的心理功能。判斷依功能不同,又分定性判斷力與反省判斷力兩類,而後者僅具主觀的有效性。
  按照康德的分類,「定性判斷力」是將普遍規律具體應用於特殊事例的能力。「反省判斷力」雖然也是普遍規律與特殊事例之間的一種判斷,但不是由普遍規律的理解出發,而是由主觀感情針對個...
美感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感教育是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倡導的一項教育思潮。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山陰縣人;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卒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擔任第一任教育總長,並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文中「據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五項宗旨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五項」,第一次把美育列入中國的教育宗旨當中。
  蔡元培深受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影響,把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教育視為現象世界,而世界觀教育、美育屬於實體世界,教育之終極目的,在...
美感距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表演名詞。指一種介於觀眾與戲劇動作的身體或心理的隔離狀態,這種狀態對維持藝術表演的幻境而言是相當必要的。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美感體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由波蘭籍的舞蹈老師吉伯特(Melvin Ballou Gilbert)所創,用以取代十九世紀末一般的女子體操運動。美感體操可能根源於強調動作自由與和諧的德沙特(François Delsarte)之動作系統,是在1894年時由薩爾君特(Dudley A. Sargent)介紹給美國的體育教育者,使得此方法漸被體育界接受,讓女子的體操運動能夠有系統地、和諧地配合著音樂而進行,呈現出富韻律的美感
Richard Kraus & Sarah Chapman《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198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指的是足以引起人類愉悅或讚賞的事物或事物之屬性。依含義廣狹不同而有三種基本意義:其一為包括道德之美;其二以能激發美感經驗者為限;其三則限於由視覺所看到的事物。
  在古代的理論中,都主張美包含在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這種理論由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所創始,被稱為歐洲美學中的偉大的理論(大理),得到非常廣泛的承認,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盛行,直到十七世紀,在長達二十二個世紀的期間,曾補充若干主張,也曾受到質疑與批評。
  說明大理時,通常關涉的命題包括:(1)美必須透過理性;(2)美的本性在於數量;(3)有玄學的基礎,即大理在於數目和比例中看出一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意、感覺。如:「感情」、「美感」、「好感」、「百感交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