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1.92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層生態學者如Bill Devall與George Sessions等所提倡的一種規範:人應該達到自我理解。自古以來,希臘哲學家、基督教、佛教、浪漫主義、以及馬克斯主義都曾強調,「認識自己」是構成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謂「認識自己」指的是,人透過自我檢查,超越表面的、瑣碎的、暫時的慾望與信念,發現或看到自己真正的本性。深層生態學者相信,人的自我理解就是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們的本性不是孤零零、毫不相干的個體,而是與自然界其它的部份並沒有本體上的區隔;我們是由「我們與自然界的其它部份之關係」所構成的。(參見『整體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識、看法。如:「見解」。
答案。如:「解答」、「不得其解」。
明白。如:「了解」、「理解」、「費解」、「諒解」。
鬆脫、免除。如:「解開」、「解脫」、「解除」、「解渴」。
分割、剖分。如:「分解」、「解剖」、「瓦解」、「難分難解」。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析」、「解釋」、「辯解」、「解說」。
使對立的情況不再持續緊張。如:「排解」、「勸解」、「調解」。
排出大小便。如:「小解」、「解手」。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
解元:古代科舉鄉試第一名。
解縣:大陸地區山西省內的一縣。姚渠河斜貫其間。有同浦鐵路通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第一人稱代詞。用於自稱。如:「自我反省」、「我是一個小學生。」
自稱己方。如:「我方」、「我國」、「我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如:「自己」、「自身」、「自我」、「自個兒」、「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從、由。如:「自此」、「自從」、「自古至今」、「自小到大」。
當然。如:「自然」、「自不待言」、「自屬有效」。
主動的。如:「自覺」、「自願」、「自動」、「自發」。
起源的地方。如:「其來有自」。
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方法論而言,西方哲學發展自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將焦點關注於人類自身之探究起,理解便占有重要地位。就個人層次言,理解促使個人自我反省與覺知,提升自我理解,進而關懷社會與世界,彰顯人類精神之崇高意義-存有之終極關懷。其次,就社會文化言,歷史、文化藉理解而賡續綿迭,而傳衍後世,永世不墜。故理解對於個人、社會之存有與歷史文化之遞嬗至為重要。
  從字義詮釋,理解之意義可歸納為:對事物意義之領悟與了解,或是認知意義之能力。唯僅從字義之解釋無法-窺理解所蘊涵意義之豐富性。當代思潮中對於理解之探究以詮釋學(Hermeneutics)最有系統且詳盡,可供參考...
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個人自己。如:「自我檢討」、「自我約束」。
2.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如:「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別人,不要一切以自我為標準。」
3.哲學上指永遠不變的精神之我。
4.弗洛依德人格理論認為:人格係由本我、自我、超我所構成,自我介於中間,調節本我與現實世界的衝突,使人格得以健全發展。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lang|de|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模板:Lang,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性衝動”(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參見:伊底帕斯),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參見:厄勒克特拉),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其成就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
多元文化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不可單以國家本身或特定文化之取向為其目的,而應本持國家本身多元而平等開放之準則,以各個文化事務之自我理解的開展為其目的。 國家寬容原則一國家社會能真正發展並落實其多元性,進而使多元文化實踐在社會中,必須仰賴國家對於各式不同文化之寬容,並且積極保護少數或相對弱勢之文化社群,進而尊重其文化上之差異,唯有在社會大多數成員能對不同文化社群的文化差異持寬容態度待之,且願意彼此欣賞不同,多元文化國的保障才有落實之可能性。也因此,國家應積極扮演「寬容」的保護者,建構開放性多元文化下的客觀價值秩序以創建真正的多元文化國。(註2) 參...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