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213.2251 ms
共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致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解善惡吉凶、窮究知識、啟發良知。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元史.卷一七四.列傳.姚燧》:「燧之學,有得於許衡,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朱子晚年定論》:「朱子一生效法孔子,進學必在致知,涵養必在主敬。」
|
格物致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獲得不盡的知識。語本《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作「格致」。
|
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推極、窮究。[例]格物致知。(《禮記.大學》)
|
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洒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1>學者厭卑近而騖2>高遠,卒3>無成焉。 〔注解〕
(1) 病:憂慮。
(2) 騖:音ㄨˋ,追求、從事。
(2) 卒:終究。
|
推己及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處而安焉,入而自得焉。」
|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學:博學。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賦於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親民:親近民眾,使民日新其德。
|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
|
一知半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為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張栻為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他認為學者欲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但若為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為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
|
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