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若夫     
瀏覽人次:2152 收藏人次:0
助詞,用於句首,表示:(1)承接。《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然亦可願與?」《文選.左思.蜀都賦》:「若夫王孫之屬,郤公之倫,從禽于外,巷無居人。」(2)轉折。《禮記.射義》:「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孟子.離婁下》:「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瀏覽人次:36401 收藏人次:147010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你、你的。如:「若輩」。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瀏覽人次:21850 收藏人次:3145182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夫子: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65153 收藏人次:4646391
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匿,車馬之飾,衣裘之麗,憲不忍為之也。」子貢逡巡,面有慚色,不辭而去。
心曠神怡     
瀏覽人次:40240 收藏人次:3184484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據《范文正公文集.卷三》引)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慨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波瀾不驚,上下天光2>,一碧萬頃3>,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4>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5>,靜影沈璧6>,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7>神怡8>,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注解〕
(1) 春和景明:春風和暖,陽光明亮。
(2) 上下天光:天光和湖光相映照。
(3) 一碧萬頃:形容碧綠的天空或水面遼闊無際。
...
一絲不苟     
瀏覽人次:36426 收藏人次:3461987
財的,纔可作將伯之呼。」
02.清.陳確〈與陸冰脩書〉:「俗儒不知,以為吾學古人,當學其大者遠者,若夫一介不苟,特硜硜小節耳,不足學也。」 參考詞語︰一毫不苟注音︰| ㄏㄠˊ ㄅㄨˋ ㄍㄡˇ漢語拼音︰yī háo bù gǒu釋義︰猶「一絲不苟」。見「一絲不苟」條。
01.《西湖二集.卷二五》:「那洪昉戒律精嚴,一毫不苟,是一尊活羅漢。」
02.清.冒襄《影梅菴憶語》:「斷斷是再來人,一毫不苟,一絲不掛,誠然而來,誠然而往。」
愛屋及烏     
瀏覽人次:36218 收藏人次:2162750
01.《孔叢子.連叢子下》:「若夫顧其遺嗣,得與群臣同受釐福,此乃陛下愛屋及烏,惠下之道。」
提綱挈領     
瀏覽人次:33047 收藏人次:3628184
綱,網的大繩。挈,提起。領,衣領。提綱挈領指撒網要抓大繩,拿衣要提衣領。比喻要抓住重點大綱。《野叟曝言》第二一回:「若夫提綱挈領,則斷推仲景一書。」也作「握綱提領」。
    
瀏覽人次:30401 收藏人次:1988764
2.由此岸到彼岸。同「渡」。《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
言不由衷     
瀏覽人次:28388 收藏人次:1915949
然猶復云云者,僕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0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而無補於晉漢,反為仇讎。故知信不由衷,盟無益也。」 參考詞語︰道不由衷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dào bù yóu zhōng釋義︰猶「言不由衷」。見「言不由衷」條。
01.《舊唐書.卷九四.徐彥伯列傳》:「利生於口,森然覆邦之說;道不由衷,變彼如簧之刺,可不懼之哉!」 參考詞語︰言不由中注音︰|ㄢˊ ㄅㄨˋ |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釋義︰猶「言不由衷」。見「言不由衷」條。
01.《宋史.卷三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