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6.99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認知衡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衡鑑是指測量或評估一個人在接受輔導、諮商或心理治療前後有關認知改變的方法。在臨床心理學中,應用各種輔導、諮商及心理治療方法,十分重視促進個人的行為改變,而行為之改變需要確認當事人在認知上已發生那些改變,最好也要了解當事人的認知如何發生改變。這是由於認知心理學研究之崛起,對個人之關注已由行為學說、完形學說再轉移到認知學說。
  傳統的認知衡鑑方法是把重點放在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的評估與測量。最新的認知衡鑑方法則把重點放在個人對訊息處理歷程的評估與測量。
  在個人行為改變的研究中,只有社會學習論者如班杜拉(A. Bandura)、馬荷妮(M.J. Mahone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重量的器具。如:「度量衡」。
衡量輕重,引申為考慮的意思。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鏡子。如:「銅鑑」。
照、映照。如:「光可鑑人」、「水清可鑑」。
審察、細看。如:「鑑別」、「鑑定」、「鑑賞」、「鑑證」。
作為證明的信物。如:「印鑑」。
可以作為警惕、教訓、紀念等的事物。如:「殷鑑不遠」、「前車之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識、分別。如:「認識」、「認字」、「認人」、「辨認」、「認路」。
表示同意、接受。如:「認可」、「承認」、「認錯」、「認輸」、「認罪」。
當作、以為。如:「認為」、「錯認」。
沒有血緣關係而結成親屬。如:「認乾媽」、「我想認你的小孩當乾兒子。」
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知覺、記憶與運用訊息的歷程,包括注意力、記憶、知識呈現、問題解決、決策、語言溝通等。
衡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秤子和鏡子。比喻辨別是非善惡的準繩。宋.范仲淹〈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醜,從而亂焉。」
2.評估、鑑定。《十國春秋.卷三一.南唐.伍喬傳》:「無何,覆考榜出,喬得第一,洎貞觀次之,時稱主司精衡鑑焉。」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