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說法     
瀏覽人次:1098 收藏人次:0
1.措辭。《文明小史》第二回:「不消一刻,來了三、四起人,都是如此說法。」
2.看法、見解。如:「他這種說法,毫無邏輯可言,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3.宣說佛法。如:「現身說法」。
4.說言不由衷的話。《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剛纔說過,是我請你的,如何又要銀子?恁樣時,到像在下說法賣這肉了。」
5.想辦法。《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憐你孤兒寡婦,自然該替你說法。但聞得善繼得有亡父親筆分關,這怎麼處?」《警世通言.卷三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曹可成要與春兒贖身,大媽索要五百兩,分文不肯少,可成各處說法,尚未到手。」
現身說法     
瀏覽人次:6048 收藏人次:505754
原指觀世音菩薩來教導眾生,因眾生的不同因緣,而化現適當的各種身分。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勸導別人。如:「他以自己苦讀多年的經驗,現身說法,更是可貴。」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瀏覽人次:578 收藏人次:0
晉末高僧竺道生,世稱生公,相傳曾在蘇州虎丘山聚石為徒,解說佛法,石皆點頭。見《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後以比喻言辭精妙,感人至深。如:「他的著作雖不見華麗辭藻,但行文卻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一般,深深感動了許多讀者。」
講經說法     
瀏覽人次:224 收藏人次:0
講述討論宗教經典,宣揚教義。元.鄭廷玉《忍字記.楔子》:「我佛在於靈山會上,聚眾羅漢,講經說法。」《四遊記.南遊記.第一回》:「到今日來,靈山興旺,今十大弟子,講經說法。」
談經說法     
瀏覽人次:162 收藏人次:0
講說佛經佛法。《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任憑佛印談經說法,只得悉心聽受;若不聽受時,佛印就發惱起來。」
篩選假說之徹底說法     
瀏覽人次:141 收藏人次:0
  篩選假說之徹底說法係由篩選假說而來,主要在強烈肯定教育與訓練對於個人所得的影響,對個人的就業生涯中都有效。
  沙查波羅(G. Psacharopolous)提出篩選假說的徹底(strong)與不徹底(weak)說法。所謂徹底說法就是:雇主在以學歷任用員工之後,即使雇用經過一段時間,對員工的生產力有足夠的認識,仍然依其學歷敘薪,給予較高學歷的員工較高待遇,而不論其生產力如何。換言之,教育帶給個人的高收入效果持續有效,其教育收益甚高。
篩選假說之不徹底說法     
瀏覽人次:111 收藏人次:0
  篩選假說之不徹底說法指雇主在招募新進員工時,因為對應徵者的生產力了解不夠,所以只好依其學歷任用,並且給予高學歷者較高薪資。但是在經過一段雇用期之後,雇主因為對員工的實際表現有較多的認識,就會依照員工的生產力敘薪。換言之,學歷對個人收入的影響只限於任用初期的起薪而已,而非徹底的持續影響。
  布勞格(M. Blaug)進一步指出:使用教育的文憑作為雇用的標準,是一種雇主用來節省招募員工成本的「統計上的鑑別標準」,就像性別、種族、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經驗等,都是預測員工生產力的指標。而學歷在這些指標中,比較沒有歧視意味;使用學歷作標準,可以減少爭議。而且員工經雇用之後,可依循「內部勞...
瘸和尚說法     
瀏覽人次:97 收藏人次:0
(歇後語)能說不能行。跛了腿的和尚,雖然善於說法,卻不良於行。用來比喻能說而不能做。《醒世姻緣傳》第七八回:「每日把我關閉在衙,叫我通似個瘸和尚說法──能說不能行;如今既是放我出門,由得自己主張,由不得別人閒撓。」
說法     
瀏覽人次:69 收藏人次:0
樂舞隊名。元朝(1271∼1368)宮廷樂隊之一,該樂隊之編制、服飾及活動情形如下:引隊禮官二人,冠展角 頭,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服裝與前同。次樂工八人,冠花 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演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以下各隊均依此路線進行。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僧伽帽,服紫禪衣,皂條,次婦女一人,服錦架裟,餘如前,持數珠,進至御前,北向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戴紅髮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襴袍,角帶,舞蹈而進,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一人,冠隱士冠,服白紗道袍,皂條,...《元史.禮樂志五》。
宋人 如來說法     
瀏覽人次:46 收藏人次:0
佛陀半跏趺坐於蓮座,座側有二天王、阿難、大迦葉和二供養菩薩圍繞。坐佛長眉細目,法相莊嚴;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劍槊,神情威武。全作人物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畫幅四角分鈐「雙龍」、「政龢」、「政和」、「宣龢」共四個半印,符合「宣和裝」鈐印形式,可知曾為徽宗內府所收。畫中供養菩薩體態豐腴,衣紋沿線以墨暈染,仍見晚唐餘風;而坐佛肉髻低平,髻底有一隆起物,具宋代佛像的特色,推測畫成時代或在北宋早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