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6.02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議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批評討論。《三國演義》第一○八回:「恪恐人議論,先搜求眾官將過失,輕則發遣邊方,重則斬首示眾。」《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許多人圍著他,撐著眼睛,東一簇,西一簇的紛紛議論。」
2.見解、說法。唐.韓愈〈薦樊宗師狀〉:「於藝學多所通解,議論平正,有經據可以備顧問。」《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華甫昨日聽了他一番議論,把那住夜的念頭早打退了許多。」
議論紛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停的揣測、討論。《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你們大家且不必議論紛紛,我早有了一個牢不可破的主見在此。」
議論風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論析事理極為生動而幽默。明.朱國楨《湧潼小品.卷二九.劉羅陶仙遊》:「貴鄉羅近溪健甚,前來就余潭。昨又來,皆竟日,議論風生,勝昔時。」
議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體名。旨在論證說明。參見「論說」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析、研議。如:「談論」、「議論」、「討論」。《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2.文體名。主要以對人或事的議論為內容。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評論是非。如:「議論」。《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唐.張說〈開元正歷握乾符頌〉:「斗水不能評巨壑之量,隙光未足議大明之體。」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僖宗乾符二年時,派崔沆去當主考官。放榜後,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了。當時,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兩個人的單名「沆」、「瀣」兩個字連起來,正好是指夜間的露氣的意思。於是當時人就議論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說:這位主考官和他的門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間由水氣凝集而成的露氣呀!後來「沆瀣一氣」用來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本是正面義;也轉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變成負面義。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文章或議論中所陳述的見解深刻透澈,切中要害。[例]這篇文章剖析社會的亂源,字字鞭辟入裡,識見令人折服。
口若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