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4.43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賜進士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進士出身為科舉制度中皇帝頒賜予進士科殿試中式者的一種榮譽身分;「賜進士出身」低於「進士及第」,而高於「同進士出身」,而此身分之賜予,也有安撫慰勉之作用。如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詔賜貢士及諸科十五舉以上終場者司馬浦等一百零六人本科出身,即賜給屢試不第者一個如同科考通過的身分資格。直到宋真宗時(998~1022)才制定〔親試進士條例〕,分為五等,一、二等賜進士及第,三等賜進士出身,四、五等賜同進士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清代沿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位者將東西給下位者。如:「賞賜」、「欽賜」。
謙詞,用來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的敬語。如:「受賜」、「賜教」、「賜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裡面去到外面。與「入」相對。如:「出門在外」、「足不出戶」。
產生、發生。如:「出汗」、「出水痘」、「出毛病」、「出事了!」
脫離、離開。如:「出家」、「出軌」、「出走」。
給與、支付。如:「出錢」、「出納」、「量入為出」。
表現、顯露。如:「出現」、「出洋相」、「水落石出」。
超越。如:「出乎意料」、「容貌出眾」、「出人頭地」。
發洩。如:「出氣筒」、「出了口怨氣」。
到。如:「出席」、「出場」、「出勤」、「出庭」。
策劃、擬定。如:「出計謀」、「出主意」、「出題目」。
放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效果。如:「拿出好成績」、「看出嚴重性」、「做出這等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動物的軀體。如:「身體」、「健身」、「身長七尺」、「隨身攜帶」。
物體的軀幹。如:「樹身」、「車身」、「船身」、「機身」。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
親自。如:「身教」、「以身作則」、「身歷其境」、「身體力行」。
名分、地位。如:「身分」、「身家」、「出身寒微」、「身敗名裂」。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立身處世」。
懷孕。如:「有身」、「身孕」。
量詞。用於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佛像五百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上或向前移動。與「退」相對。如:「進階」、「前進」、「進攻」。
由外面到裡面。如:「進門」、「進房」、「閒人免進」。
推薦。如:「進賢」。
呈獻、奉上。如:「進貢」、「進奉」、「進呈」。
積極、努力。如:「上進」、「進取」。
收入、買入。如:「進帳」、「進貨」、「進項」。
傳統建築中,院落的前後層次。如:「兩進院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貴族階級中最低的一級。如:「天子、諸侯、大夫、士」。
四民之一。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如:「士、農、工、商」。
對人的美稱。如:「志士」、「勇士」、「女士」、「男士」、「各界人士」。
軍階之一,尉級以下。如:「上士」、「中士」、「下士」。
軍人。如:「士兵」、「士氣」、「身先士卒」。
某些技術人員。如:「護士」、「技士」、「助產士」。
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奉獻自己。《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漢.禰衡〈鸚鵡賦〉:「女辭家而適人,臣出身而事主。」
2.指仕宦為官。《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宣徽好生不忍,心裡要收留拜住回家成親,教他讀書,以圖出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守了一世書窗,指望巴個出身,多少掙些家私。」
3.因個人前段經歷或家庭背景而具備的身分。如:「工人出身」。《三國演義》第二回:「我與汝出身寒微,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好漢不論出身低,實不相瞞,我這賤內,就是這裡頭出身。」
4.舊稱丫鬟嫁人為「出身」。《金瓶梅》第六二回:「這小丫頭綉春,我教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
進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時代的科目。隋煬帝選拔人才,設進士科。唐、宋沿襲此制,凡舉人試於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略改其制,舉人參加會試通過後再參加殿試,殿試通過者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皆稱為「進士」。[例]]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他終於如願高中進士。
科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又稱傳臚),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稱「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稱「賜同進士出身」。考生是不論年齡,全都以「童生」稱之。但分「已冠」(十六歲以上)、「未冠」(十五歲以下)兩個層級出題。 科舉的出題全部皆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科舉考試的依據。 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也意味著經學的研究方向只限於大全之內,而不可標新立異之說。在絕對統一的墨守一經之模式之下,士人對諸經的研究被嚴格的限制在朝廷所允許...
陸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縣)。孝宗時,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隱居家鄉。游才氣超逸,匡復中原之志,溢於詩詞間,世譽為「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