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3 ms
共 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起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字時每一筆的開始。如:「寫毛筆字,起筆要頓一頓。」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作律詩雖爭起筆,尤貴以氣格勝。須要成竹在胸,操縱隨手。」
|
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始、開始。如:「起迄點」、「起筆」、「從今起」、「萬事起頭難」。《漢書.卷一○○.敘傳下》:「以述《漢書》,起元高祖。」
|
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筆畫。如:「起筆」、「筆順」、「走筆至此」。《晉書.卷八○.列傳.王羲之》:「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只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的儼如鐵畫銀鉤。」
|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葉葉的把竹葉添加上去,這樣怎麼會有完整、生動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中先有一個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凝神細看,當他看到所想要畫的竹子呈現眼前時,就要急速緊跟著它,揮筆作畫,連成一氣,才能追上他所見到的,就像剛出洞的兔子,鶻鳥一看到就立即猛衝下來捕捉,稍微放鬆就會消失無蹤。《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宋朝蘇軾所作。蘇軾在曝曬書畫時,無意中看到文與可贈送給他的《篔簹谷偃竹圖》,因當時文同已過世,蘇軾睹物思人,便以此畫為篇名,寫下對文同的追思與懷念,文中還描述了文同對竹子的觀察及他畫竹的理論。文同和蘇軾兩人感情很好,他們是...
|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
不假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ī suǒ釋義︰沒空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見「不假思索」條。
01.《斬鬼傳.第二回》:「鍾馗提起筆來,不暇思索,一會而就,果然是敲金戛玉,文不加點。」
|
倚馬可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檄文投往敵營,於是將這項任務交給阮瑀。阮瑀騎在馬上,只花一會兒工夫就完成了。曹操接過寫好的文稿,拿起筆想要修改,但看來看去卻找不出下筆之處。
|
一波三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波三折」本是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折筆鋒:起筆束緊,頸部提起,捺處鋪開,呈波折狀,猶如水流自高處而下,穿澗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晉臨沂人。其人品高潔,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寫得平直呆板,像算盤珠子整整齊齊排在算盤上一樣,就是只描出字的點畫,而不是寫字。從前鍾繇的學生宋翼就常常這樣寫字,鍾繇經常責斥他,嚇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來見。宋翼在家潛心研究鍾繇所寫的《筆勢論》,頗有心得,經過數...
|
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探而取出。如:「掏錢」、「掏名片」。
挖。如:「掏井」、「掏耳朵」。
掏心:比喻真心誠懇。如:「他是一個很容易對人掏心的人。」
掏腰包:比喻破費、花錢。如:「這些獎品都是老師掏腰包買的。」
|
胸無點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據說他在寫文章前,不先構思,只是先磨幾升墨水,一下子把它們喝個精光,然後拉起被子呼呼大睡。睡醒後,拿起筆來就開始寫,不一會兒就能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當時的人都說,他肚子裡好像有寫好的文章,隨時可以拿出來。後來從反面立義,稱不能寫好文章、缺少文才的人為「胸中無墨」。如唐代杜佑《通典》所說的:「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亦轉而演變成「胸無點墨」這句成語,比喻人毫無學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