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9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這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一件事,這一種情形。如:「雖然不一定有鬼神這回事,但一個人如果做了虧心事,良心總是會不安的。」《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小的,回稟老爺:『今日這回事,都是小的帶累他們三個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的所作所為,都稱為「事」。如:「事情」、「人事」、「事與願違」。
職業。如:「謀事」、「事業」、「事求人」、「人浮於事」。
關係、責任。如:「當事人」、「沒你的事,請別插手!」
變故。如:「出事了!」、「交通事故」、「平安無事」、「九一八事變」。
奉養。如:「事奉父母」。
做。如:「大事宣傳」、「不事生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向原出發處。如:「回家」、「回來」、「回國」、「一去不回」、「古來征戰幾人回?」
折返、掉轉。如:「回轉」、「回首」、「回旋」、「回過身來」。
答覆、還給對方相同的動作。如:「回信」、「回電」、「回答」、「回敬」、「回絕」、「回他一槍」。
量詞:A>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B>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如:「在門口站了一回。」C>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D>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回春:A>冬去春來。如:「大地回春」。B>比喻醫術高明或藥效靈驗,能治好病症。如:「妙手回春」、「回春靈藥」。
回祿:傳說中的火神。多借指火災。如:「慘遭回祿」、「回祿之災」。
回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甘肅、寧夏、新疆、青海、雲南、河北等地,以信奉回教為主。
回教:西元七世紀時,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信奉阿拉為唯一真神,經典為可蘭經,教徒大都分布中東、北非、印尼、巴基斯坦及中國西北等地。或稱為「清真教」、「伊斯蘭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示代詞。指近處的人、事、物等。如:「這是一本書。」、「這裡是什麼地方?」、「這時候他該到了。」
立刻、馬上。如:「我這就回來。」
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日私人住宅的門房設僕役,來客先告知姓名等,由其傳達入內,稱為「回事」。《紅樓夢》第七一回:「須臾,一小廝捧了戲單至階下,先遞與回事的媳婦。」
這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一次。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明朝,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
空穴來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2.語譯比喻謠言憑空發生,完全沒有這回事。 3.故事內容楚國人宋玉,是屈原的學生。有一次,他陪著楚頃襄王到蘭臺去遊玩,這時,正好有一陣涼風徐徐吹來,頃襄王披著的衣襟,覺得很涼快。【好涼快的風!】頃襄王愉快的說,【這是我和老百姓們共有的呀!】宋玉因為頃襄王淫樂無道,把他老師屈原貶到了漠北,想藉著【風】這件事情來諷刺頃襄王,就說﹕【這風是大王你獨有的,老百姓哪有資格和您共有呢?】頃襄王覺得風是不分貴賤的,現在聽...
一波三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波三折2 出處3 相似詞4 相反詞5 例句 一波三折寫字一筆中藏有三段轉折比法。一波,一筆畫。折,筆鋒曲折 出處晉王羲之題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相似詞曲曲折折、礩碚者屢 相反詞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例句這回事情歷經一波三折才成功,絕不容許他人破壞
背水一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水一戰」原作「背水陳」。戰國時,梁惠王問尉繚子說:「我聽說黃帝有刑德之說,靠它可以百戰百勝,有這回事嗎?」尉繚子說:「不是這樣的,黃帝的刑德之說,是指用武力討伐敵人,用文德治理天下,和國君所要追求的流年方位無關。假設今天有一座城池,用什麼方法都攻不下來,如果按陰陽五行,難道沒有任何吉時是適宜攻城的嗎?其實這座城會無法攻破,完全是因為它的防護堅固,城內兵器完備,糧食物資充足,又有豪傑之人同心協力的固守。如果不是這樣,城就很容易攻下了。這樣看來,要找良辰吉日不如多花心思在行動策略上。《天官》中曾說:『背靠著水部陣,等於是把部隊置於死地;面對著山坡擺陣,簡直是自廢兵力。』但想當初武王伐紂時,就是...
一介不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次萬章問孟子:「我聽說伊尹曾經以宰割烹調的手藝來要求湯任用他,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不是這樣的。伊尹在莘國的郊野耕種,並且喜愛堯舜的道理。如果不合堯舜的義理,不合堯舜的正道,就是把天下當俸祿送給他,他也會棄之不顧。縱使拴住四千匹馬放在面前,他也不會看一眼。只要是不合道義,即使一支小草,他也不會拿給別人或拿別人的。」後來「一介不取」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一介不以取諸人」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