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7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過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此以外。唐.陳鴻《東城老父傳》:「昌因日食粥一杯,漿水一升,臥草席,絮衣,過是,悉歸於佛。」
過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僅是,只是。《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事情。如:「國是」。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空的經歷。如:「過年」、「過河」。
超出、超越。如:「過分」、「過期」、「過半數」。
錯誤。如:「過失」、「知過能改」。
表示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如:「看過」、「走過」、「吃過飯」。
處罰的類別。如:「大過」、「小過」。
忍受、領受。如:「難過」、「心裡不好過」。
太甚。如:「過度」、「過獎」。
轉移。如:「過戶」。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語本《孟子.告子上》。 △「無濟於事」
動輒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曇花一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曇花,優曇婆羅華的簡稱,即無花果。印度傳說無花果只在聖王出世時才會開花。見隋.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四.上。謂佛的出世、說法如優曇婆羅華出現,其含意有二:一說指在適當時機才會出現;一說指希有難得。後多用於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如:他上次月考的成績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這次月考又滑到十名之外了!
濫竽充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齊宣王喜聽吹竽之聲,且每次都要求三百人合吹。有位南郭處士,不會吹竽,但卻混雜其中,享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繼位,他喜歡聽一個人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辭。《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若只靠著才氣,摭些陳言,便不好濫竽充數了。」《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我這不過是僥倖,實在是自愧無才,濫竽充數就是了!」
杞人憂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必要的憂慮。典出《列子.天瑞》。[例]不過是小事一樁,你又何必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毛遂自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諸侯臣服,如今楚國縱橫五千里,士兵百萬,憑著楚國如此強大,天下誰也不能擋住它的威勢。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毛孩子罷了,他帶著幾萬人的部隊,發兵與楚國交戰,第一戰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戰燒燬了夷陵,第三戰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極大凌辱。這是楚國百世不解的怨仇,連趙王都感羞恥,可是大王卻不覺得羞愧。合縱盟約是為了楚國,不是為了趙國。” 聽了毛遂這番數說,楚王甚感慚愧,當眾發誓確定合縱盟約,並在毛遂建議下,與平原君、毛遂、十九食客吮雞、狗、馬血以為證。平原君回到趙國後,立即把毛遂尊為上等賓客,並自責自己未讓食客充份表現自己,以至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